《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8-08-30 作者: 点击:[]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课

课 程 标 准

文化教育部

二〇一八年八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制定人: 胡绍玲

课程代码: 制定日期:2018.08

学分:2 审核人:胡绍玲

学时:30

先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无

课程类型:选修课

本标准适用于全院各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功能定位

1.课程性质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学校选修课,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

  1. 课程功能定位

本课程是在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国文化精神有所领悟。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观念把握历史文化的特征,从历史文化的变化去看思想观念的演进。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充足、必要及发展性要求,融入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要求,以此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2.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力目标

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素质目标

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良好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课程教学安排

模块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备注

1

导 论

2

2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2

3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2

4

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

2

5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2

6

宣扬兼爱的墨家

2

7

强调功利的法家

2

8

观看教学录像

2

9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2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4

11

今天如何振兴中华文化

2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以介绍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采取课堂讲授与发现、分析、解决现实社会或人生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传统文化知识变成活的道理。在介绍传统文化时,要求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融会贯通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在讲解时,着重介绍其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思想文化特色和地位。老师从一开始就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为中心,结合现实生活,介绍中国思想家甚至西方思想家解决同类问题的相关模式,引导同学们在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实践、评估,探求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讲课与讨论或辩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特别注意的部分。教师请同学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调动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2.教学手段:

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直观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辅助课堂教学、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学习效果。网络链接。这是贴近社会、跟进前沿、更新知识、变化观念、保证课程教案与时俱进的重要手段。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课程考核

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需在开学后一周内,以院系为单位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可以在听取3次授课后决定是否选修。

本课程计2学分。成绩按课堂讨论和课程论文两部分统一计算,其中课堂讨论计50%,课程论文计50%。

课时讨论要求学生准备3-5分钟发言,并提供发言提要。课程论文(含调研报告)在选修本课程之后2周内提交,字数在2000字以上。

2.课程评价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评价标准

班级

课程

教师

项目

评价指标

标准分

得分

教材

内容知识性丰富、技能性强,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性等。

10

备课

教学准备充分,内容充实,态度严谨

15

讲授

讲课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讲解难点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实际,能传授新知识,学识渊博

15

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逻辑性强

5

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

教学形式

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形式灵活适当,突出技能培养

25

辅导

辅导答疑认真、耐心;按时收交,认真批改作业

10

育人

注重情感和学习意识培养;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意见;关心爱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15

合计

100

(2)教师评学

教师评学评价标准

班级

课程

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A

B

C

学习方面

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方法正确

学习氛围浓

学习自觉性强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作业认真并按时交

纪律方面

按时到班上课

课堂纪律好

遵守校规校纪

遵守考风考纪

思想道德方面

尊敬教师,团结同学

礼貌待人,态度谦和

爱护公物

遵守社会公德

合计

(3)教师自评

教师自评评价标准

班级

课程

教师

项目

评价指标

标准分

得分

教学组织

教材内容整合处理适合人才培养,有一定可持续发展性等

10

教学准备充分,内容充实,态度严谨

10

讲课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讲解难点深入浅出,紧密结合实际,能传授新知识,学识渊博,语言生动,逻辑性强

20

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

教学方法和手段,形式灵活适当,突出技能培养

10

辅导答疑耐心;作业批改认真

5

教书育人

注重情感和学习意识培养;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意见;关心爱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10

教学效果

学生基本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设计

30

合计

100

评价手段包括网上评教,问卷调查,召开信息员座谈会等。

六、课程实施要求

1.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建立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学术研讨,将学术问题转变成“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布置作业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文化。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等,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马上抓住中国文化的主流和特点。在此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各个要素(文学、艺术、宗教等)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举例等等插入学生要掌握的内容里面,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面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不断提高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由于本课程的思路、设计和方法比较新颖,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文化研究通常离不开大量的资料和经验积累,因此,保证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和成熟的研究、教学环境是很重要的。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全课程在多媒体课室内完成,利用学校较好的多媒体条件,使课堂讲授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

利用PPt.技术编制课程提纲、定义和基本内容,预设动画。利用超级链接将主板书与副板书联结在一起,使视觉画面更加生动和更加饱满。

插入大量来自网上或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和自己制作的图表、地图、古代书法绘画等,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自己制作图片是本课件最大的特点,因为其可以贴近讲课内容,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会花费大量时间,但这比单纯插入外来图片更附合教学课件的发展要求。目前,大量图片已经汇总上网,涵盖人文艺术人文建筑人物人文历史精彩文物共500余张图片,见“图片库”

全课程制作出总数据量达40MB、动画文件70份、切入VCD内容的PPt.文件;加入VCD影片和近200张的投影胶片(大部分已转变为PPt.页面)。为使学生不感枯燥、雷同,制作页面时,每章节都采用不同的背景,每张画面都精心设计,尽量在字体色彩、字形和画面的结体上变换手法,或者加入动画、图片作为装饰,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教材、数字化资源选用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葛兆光 《中国古代文化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名师课堂

央视《百家讲坛》、学院博雅人文素质讲座

上一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下一条:普通话训练课程标准

关闭

Powered by 文化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