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标准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劳动教育与实践 课程代码:424070021/424070022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总学时:32学时 (其中:理论课时:16,实践课时:16 )
适用专业:大专各专业 专业代码:
1.2 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我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各专业2023级学生。
1.3 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和社会性。
本课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满足生存需要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2. 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普及劳动知识、提高劳动素养为着眼点,针对高职学生特点,从日常生活劳动、校园集体劳动、专业特色劳动、职业服务劳动、创新实践劳动等维度出发,系统学习劳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2)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3)了解必要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护措施,保障自身权益和安全。
2.2.2技能目标
(1)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
(2)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提升智力和培养创造力;
(3)提高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包括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2.3素质目标
(1)能够自觉自愿地劳动,养成安全规范、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
(2)塑造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劳动品质;
(3)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3. 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并根据学生专业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设计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完成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确保他们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3.2 教学设计
本课程根据国家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内容,将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其中理论课设计了2个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8个任务;实践课设计了1个项目,分解为3个实践任务。整个课程共计3个项目,11个任务,兼顾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框架图
4. 教学内容与要求
表1 教学内容与要求表
模块 |
项目 |
任务 |
内容要求 |
思政元素 |
学时 |
理论课 |
劳动素养篇 |
1. 认识劳动 树立观念 |
1.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掌握培养正确劳动观的途径,自觉投身实践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人文关怀教育 |
2 |
2. 崇尚劳动热爱生活 |
1.掌握劳动的概念与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教育 |
2 |
3. 尊重劳动塑造品质 |
1.了解优秀劳动品质的内涵; 2.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德教育 |
2 |
4. 学习榜样弘扬精神 |
1.了解新时代三种精神的内涵 2.形成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 |
2 |
劳动技能篇 |
5. 职业体验提升技能 |
1. 提升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 2. 培养劳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
职业精神教育; 社会责任教育 |
2 |
6. 掌握技能 奉献社会 |
1.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并在生活中积极实践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奉献精神教育 |
2 |
7. 遵章守纪 维护权益 |
1. 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学会尊重规则、遵守纪律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
纪律意识教育;法治精神教育;诚信品质教育 |
2 |
8.以劳创新 成就幸福 |
1.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创新精神 2.树立劳动荣誉感、责任感与幸福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
2 |
实践课 |
劳动实践篇 |
9.校园集体劳动 |
1. 培养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能力 |
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团队协作教育 |
8 |
10.专业特色劳动 |
1.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
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教育;工匠精神教育 |
8 |
11.劳动实践报告 |
1. 学会从实践中提炼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实践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 能够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
实事求是态度教育;创新教育 |
0 |
合计 |
32 |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逻辑层次。理论课程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实践课程采用实践操作法、直观演示法、观摩学习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6. 考核与评价
6.1 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为依据,将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6.2 考核内容
本课程考核分大一两个学期进行,包含以下内容:
劳动知识考核:考核学生对劳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劳动观知识、劳动安全知识、劳动精神知识等。
劳动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中的技能掌握程度,如操作工具、机器设备、制作产品等。
劳动表现考核:考核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否遵守规定、是否有创新思维、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劳动成果考核:考核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
劳动态度考核:考核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意识,如是否认真负责、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合作精神等。
劳动安全考核:考核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如正确使用劳动工具、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等。
6.3 成绩评定
6.3.1理论课程成绩认定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参加理论知识考核,由文化教育部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堂互动和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占期末总成绩的 30%,成绩考核合格后,学生获得相应的理论课程学分。
6.3.2实践课程成绩认定
实践课程的考核由校园集体劳动实践、专业特色劳动实践和劳动实践报告三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 30%、30%、10%,各部分成绩之和为实践课程的总成绩。专业特色劳动实践成绩由各专业院部考核评定,校园集体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报告成绩由文化教育部劳动指导教师考核评定。
理论课程、集体劳动实践、专业特色劳动实践和劳动实践报告是本课程必修教学环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教学环节才能参与总成绩评定,总成绩评定由文化教育部劳动理论课教师在第二学期期末根据本课程必修环节完成情况和占比综合评定。
具体考核项目及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考核与评价表
课程 |
项目 |
评价内容 |
评价方式 |
总比例 |
总评 |
理论课程 |
期末综合性评价 |
劳动教育期末测试 |
理论知识考核 |
10% |
30% |
过程评价 |
课堂表现 |
课堂互动、讨论、分享等 |
20% |
考勤 |
考勤记录 |
课堂互动 |
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及回答内容是否正确情况 |
实践课程 |
专业特色劳动 |
出勤情况、劳动态度、承担任务 |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评定分数 |
30% |
70% |
校园集体 劳动实践 |
出勤情况、劳动技能及积极性、劳动效果 |
文化教育部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评定分数 |
30% |
劳动教育 实践报告 |
学习总结、学习心得 |
完成劳动实践报告(不少于1500字) |
10% |
7. 课程实施与保障
7.1 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中首先要融入思政元素,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其次要突出实践操作,强化专业技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劳动技能和操作能力。最后要注重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2 软硬件条件
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本课程需具备以下条件:
场地设施:本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场地设施,包括劳动场地、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同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工具,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
师资队伍:本课程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包括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理论课专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
实验实训项目:本课程需具备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劳动技能和操作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本课程可以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虚拟仿真、网络课堂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7.3 教师团队建设
本课程目前有专任教师6人中共党员4人,学历结构合理,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人,攻读博士学位3人,副教授1人,中级职称5人,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5人。
本课程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与实践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一、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和研修,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二、鼓励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三、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
7.4 教学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
7.4.1教学资源开发
为了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演示动画、虚拟实验等,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
7.4.2学习环境创设
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创设实践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劳动技能和操作能力。可以建设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同时引入先进的设备和工具,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
7.5 教材选用和编写要求
课程教材选用:《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活页式教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8月第一版
参考教材选用:《劳动教育读本(高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字化资源选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以及课程资源网址等。
教材编写要求:教材编写要紧跟时代发展,结合学情和校情,选取适合的劳动内容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