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经河南省教委批准正式设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并于2002年秋季开始招收大专生,至今已有六届毕业生。多年来,本专业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适应环保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本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改革,探索适合高职环境类专业发展途径。2002——2003年以加强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增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2003——2006年在教学水平评估建设过程中,为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双证书”和“学分制”制度; 2007——2009年根据示范性建设要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广泛专业调研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引入行业标准,在核心技能课程推行“教、学、练、做”一体的教学方法。2010年以来,在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课程建设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展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建设,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构建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2-2-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对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工矿企业、学生就业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论证,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工矿企业、环保公司、城镇污水处理部门、环保机构等单位;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分析检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和工业水处理等工种岗位工种。本专业定位如表1所列。
| |
| 各类工矿企业、环保公司、城镇污水处理部门、环保机构等
|
| 工矿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操作、监测、管理、分析检验、工业水处理等岗位
|
各类专业环保公司工程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工程设计与咨询等岗位
|
|
|
| 化学分析工、水环境监测工、污废水处理工、锅炉烟气处理工
|
培养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各类工矿企业、环保公司等生产一线从事环境监测、分析检验、污染治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具有专业岗位群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保持和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专业扩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6)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及污染控制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的能力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根据毕业生面向的工作岗位和工作领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毕业生应具有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如下:
| | |
| | 3)具备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的知识、政治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
5)具有计算机操作和应用以及计算机绘图的基础知识。
|
| | |
| | 1)具有本专业必需够用的污染治理工程基础知识和实验知识;
4)具有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专业知识;
5)具有环保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6)具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内容。
|
| | |
| | |
| | 2)具有英语的一般听、说、读、写能力并达到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及以上水平;
3)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并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及以上水平。
|
| | 2)能够完成微生物基本实验技能的操作及环境中微生物学指示的检测;
4)能够进行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给排水管道工程等基本知识及相关计算;
5)能够比较熟练使用常用的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分析操作正确;
6)能参与环境监测方案实施、选择监测方法、提供准确监测数据;
8)能参与污染治理方案拟定,进行工艺设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
9) 能胜任环保设备的选型、安装、运行、维护等工作;
|
| | |
| | |
|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基本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观点;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
| | 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
| | 具有热爱环保行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献身精神,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
| | 具有一定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了解中国历史与国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认证书是学院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针对本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要求,用以强化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立的职业技能登记证书。登记项目涵盖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将职业标准或技术等级标准融入相关课程。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方式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认证。考核认证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合格、良好与优秀等级直接记入技能证书,不合格者可以申请重新认证。以此引导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
以下职业资格认证考核项目列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技能证书:
①英语应用(A、B级);②计算机等级考试;③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制图员中级);④化学分析工(中级);⑤环境监测工(中级)⑥污废水处理工(中级)。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听取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和顶岗单位的意见等多种渠道,分析得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岗位分析见表5。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作领域与业务范围、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论证,整理归纳出专业化学检验、环境监测、水处理、环境工程设备选型、安装与运行维护等工作领域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得到本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见表6。
| | | |
| | 1) 会样品采集、现场处理、运输(携带)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
| |
2) 会不同形态的样品制备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仪器使用
|
|
| |
2)会分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滴定分析仪器使用、会试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操作
|
3)能正确讲述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银量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
4)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气象色谱仪等仪器的基本调试、操作和维护;能正确讲述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并能进行测量条件的选择。
|
| 1)能进行分析数据的处理,会分析结果的计算,能正确独立编写实验报告
|
2)能正确讲述实验室基础知识、安全、卫生、5S管理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会使用多管发酵法培养、测定、计算水中的大肠菌群
|
3)会分离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检测和计数空气微生物
|
| |
|
|
4)能陈述堆肥、卫生填埋、厌氧发酵过程中生物降解与转化
|
|
| | | |
2)能够清晰描述周围环境状况,正确表达调查成果;提出分析意见
|
3)能根据技术导则确定水、大气、声等环境要素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制定环境现状监测方案,进行单要素环境影响评价
|
| 1)能够按照导则,标准和规范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
| | 1)掌握水循环与水资源的特点,天然水中的杂质及水体污染,主要的废水水质指标
| |
|
3)熟悉常用的用水和排水标准;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类型;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性质及危害;常用的水处理工艺和基本处理方法
|
| 1)会平流沉砂池、平流式沉淀池、辅流式沉淀池、斜板式沉淀池的构造与工艺特征,并能进行相关设计与计算
|
2)会混凝工艺过程及设备,常用澄清池的构造与工艺特征;并能进行混凝池的设计与计算
|
3)会快滤池、无阀滤池、虹吸滤池、移动罩滤池、V型滤池、压力滤器的构造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并能进行滤池的设计与计算
|
| 1)能够处理混凝池、沉淀池、快渗池的运行管理及异常问题
|
|
| |
|
3)掌握氧化沟、SBR、AB法、UASB、厌氧滤池、厌氧消化池工艺的结构和原理
|
|
|
| 1)会格栅、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的运行管理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
2)会污泥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并掌握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
3)会污水处理设施系统的运行管理并掌握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
| | | |
2)会给水管道系统设计与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进行给水管道系统设计和和施工
|
3)会排水管道系统设计与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进行给水管道系统设计和和施工
|
| | 1)掌握分析含尘废气颗粒物来源、特点及主要治理方法,结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提供污染控制咨询
| |
2)能阐述静电、袋式除尘的原理与特点,除尘器主要部件及作用
|
|
|
| 1)能分析气态污染物来源、特点及主要治理方法,结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提供污染控制咨询
|
2)能阐述典型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的原理、系统工艺及功能等能完成系统运行维护与故障处理工作,能初步设计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工艺和设备
|
3)能阅读固定源氮氧化物、典型工业工程中气体来源、特点及主要治理工艺,能初步设计烟气脱销工艺
|
4)能阐述汽油车污染物来源、特点及主要净化工艺机理、催化剂转化器结构,能设计汽油车污染治理方案
|
| |
2)能合理选择风机、集气罩类型,能初步设计集气罩和基本合理的管道系统
|
| | | |
|
3)能熟练说出固体废物预处理的目的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
|
| 1)掌握常用固体废物资源化途径的原理及优缺点,使用对象
|
2)能够根据固体废物的特点来选用合适的工艺及相关设备
|
|
|
| 1)能够根据固体废物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固化、稳定化方法及工艺
|
|
3)能够按照城市垃圾的基本特征及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填埋方法及填埋工艺
|
| | 1)能够识别环境工程中常用管材、板材、填料,并能根据其特点和使用要求合理使用
| |
|
|
4)能够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常用的传动系统,并具备设备维护保养的能力
|
|
| 1)能够说出常用水处理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
|
|
|
| 1)能够说出常用废气处理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
|
|
|
| 1)能够说出常用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能够根据固体废物处理工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
|
|
| 1)能够说出常用噪声控制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
|
|
| | | |
|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围绕产业,结合行业、企业和学生就业需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基本点,以就业为向导,构建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2-2-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知识、技能、素质与经验
有机结合,融入课程之中。图1为“2-2-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第一个阶段为职业认知阶段(2个学期),使学生了解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及培养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
第二个阶段为技能训练阶段(2个学期),通过专业技能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第三个阶段为职业经验积累阶段(2个学期),通过真实项目和企业实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达到就业目的。
通过三个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服务面向,就业部门、就业岗位(群),通过专业调研和邀请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等方式,共同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构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两大部分。
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包含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在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中引入相关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必备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以工作任务驱动为主导的内容设计,将“教、学、练、做”溶于一体;职业拓展课程进一步拓展本专业相关知识。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生产育人的具体表现,工学结合贯穿其全过程,包含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单项实训在课程中通过学习型教学任务进行,综合实训结合实际生产任务进行,顶岗实习结合岗位任务进行。
根据“2-2-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2-2-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
一是专业调研。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走访调研环保公司,工矿企业,学生就业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形成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调研报告。
二是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实际上是工作任务的分解,目的是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描述完成工作内容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一开发步骤需要专家企业和从事一线工作的技术能手完成。
三是内容分析。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改革学科性教学体系,建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课程。
四是学习项目设计。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的项目组成,完成每一个教学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考核评价设计。
五是教学材料开发。建设适合于‘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教材。
六是教学过程与反馈。对教学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得出分析报告,通过教学过程反馈,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是上述开发流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将把《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逐渐建设成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课程。每门课程又分别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整体教学活动实施计划,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实训指导书,学生工作任务书,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学习指南,教学课件等教学材料。开展相应网站建设工作,形成了教学资源。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专业基本技能课程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精进多练。实践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专业核心课程引入生产项目并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的生产性项目,即学习型项目。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入到个项目中,在实验室内按项目(或任务)组织实施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技能培养的目的。顶岗实习着重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内外指导与管理,以校外指导和管理为主,发挥顶岗实习的教学功能,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设备、模型、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1、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见表7、续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