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学院概况  教学师资  大师工作室  党建工作  团学工作  学生管理  实训条件  精品课程 
 
您的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支部活动>正文


2015年第一季度学习资料
2015-01-06   审核人:

学习资料汇编

2015年第1期)

 

1、习近平:2015年新年贺词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了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全文如下:

时间过得真快,2014年就要过去了,2015年正在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我们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这一年,我们着力正风肃纪,重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情况有了很大改观。我们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分子,显示了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这一年,我们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往,主办了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外国领导人也大量来访,这些活动让世界更好认识了中国。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这一年,我们通过立法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了隆重活动。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这一年,我们也经历了一些令人悲伤的时刻。马航MH370航班失踪,150多名同胞下落不明,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我们一定要持续努力、想方设法找到他们。这一年,我国发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离开了我们,云南鲁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难,我们怀念他们,祝愿他们的亲人们都安好。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越来越好,但我们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

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必将一事无成。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集思广益用好机遇,众志成城应对挑战,立行立改破解难题,奋发有为进行创新,让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非洲发生了埃博拉疫情,我们给予帮助;马尔代夫首都遭遇断水,我们给予支援,许许多多这样的行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我们呼唤和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寒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谢谢大家。

2、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20141231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明天我们就要跨入2015年了。在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喜庆时刻,我们欢聚一堂,感到格外高兴。

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友人,致以节日的祝福!祝大家新年好!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谋划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们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决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大局,隆重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我们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两岸交流合作良好势头。中共中央重点抓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我们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

去年同一时间,我在这里说过,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一年来,我们蹄疾步稳地推进各项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改革为我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光荣属于大家。

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深化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奉法者强则国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们要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规律,紧紧依靠人民,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能罔顾国情、东施效颦。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

同志们、朋友们!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人民政协发挥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着力搭建协商平台、创新协商载体、增加协商密度,聚焦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民主监督,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的一年,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人民政协要深入进行调研视察、协商议政,积极开展民主监督,讲真话、进诤言,出实招、谋良策。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搭建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形式、创造民主氛围,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的目标越伟大,我们的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向着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奋勇前进!

3、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来源:《求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这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举措有180多项,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全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要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第三,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订、及时修改。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要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四,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我国专门的法治队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这几支队伍建设好。

立法、执法、司法这3支队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立法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遵循规律、发扬民主、加强协调、凝聚共识的能力。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律师队伍是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

第五,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框架内,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来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在决定起草时我就说过,如果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决定,那还不如不做。全会决定必须直面问题、聚焦问题,针对法治领域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社会各方面关切。

这次全会研究和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不像三中全会那样涉及方方面面,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涉及面、覆盖面都不小。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凡是这次写进决定的改革举措,都是我们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须改的。这就需要我们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法治领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和强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各部门各方面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只要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决不能避重就轻、拣易怕难、互相推诿、久拖不决。

法治领域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改革要于法有据,但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正所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需要推进的改革,将来可以先修改法律规定再推进。对涉及改革的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和督办。

同志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履行对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工作的领导责任,找准工作着力点,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努力把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这是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4、全面从严治党正在加速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增加的一个“全面”正是“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的战略部署。翻阅即将过去的2014,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年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种种努力,“从严”二字恰如其分。事实上,全面从严治党,也正在加速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

(一)

作风实不实,是治党严不严的基本标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员、干部的作风必须来一个切切实实的大转变。

2014年,作风之变在8600多万名党员乃至13亿多中国人的“记忆麦田”里,烙下了深深的集体印记。党中央带头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打出作风建设“组合拳”,广大党员干部清除“四风”之垢,轻装疾进,一子落、满盘活,赢得了全党全社会的钦佩与拥护。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聚焦“四风”、反对“四风”,全党上下综合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解决了一些多年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向全党全国人民交上了一本反“四风”的明白账。

事实证明,这场直抵人心、触及灵魂的政治洗礼,自始至终抓住党的建设关键问题,自始至终顺应群众热切期盼,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在党的建设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二)

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吏治清明,才能政治清明。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用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来刷新吏治。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无不聚焦突出问题、坚持重点突破,打出从严治吏“组合拳”,让“为官不易”成为新常态。

不论是对拉票贿选、突击提拔调整干部、“带病提拔”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查核督办,还是对超职数、超范围、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和乱设领导职务、乱立机构名目等问题集中整治;不论是清理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还是清理“裸官”、加强对“裸官”的管理监督;不论是对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首次进行抽查核实,还是明令遏制官员参加“天价培训”……这一年来,一系列从严管理干部的实招数、真行动,不但让党员干部强化了“当干部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的思想,亦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吏治清明的希望。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真正严肃起来、严格起来,就能把干部管住管好。同时,这也进一步提醒人们,必须把从严作为一个基本要求长期坚持下去,真正使严的措施、严的纪律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三)

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坚决惩治腐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空前。大到“害群之马”周永康,小到“亿元水官”马超群,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雷霆万钧之势强化持续震慑,下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初步形成“不敢腐”的氛围。

大事管得住,“小事”不放松。向公款买贺卡、送月饼这些“小节”开刀,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紧抓不放,也成为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抹亮色,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2014年度《反腐倡廉蓝皮书》的问卷调查显示,党和政府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努力得到高度认可,大多数干部群众对未来反腐败充满信心。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对此,必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加大治本力度。一年来的实践已经发出明确信号,谁在这样的形势下仍敢我行我素,必然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四)

全面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刚柔相济。一年来,制度建设在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互激荡中充分发挥出坚强的保障作用。

全面实施《干部任用条例》,构建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改进地方政绩考核工作、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制定实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推进常态化培养、合理化配备、制度化运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26个方面改革任务。年底收官盘点,今年的4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出台29项改革举措,一些改革措施已产生阶段性效果,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则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党风廉政建设中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得到明显强化,巡视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专项巡视成为新常态,派驻机构全覆盖提速……强化监督、严格执纪、严肃问责,坚持聚焦中心任务抓“三转”,201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攥紧拳头,把监督执纪问责的责任切实担起来,不断健全和强化党内监督体制机制。

2014年,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再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的发布,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已全部完成,这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而随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制度的笼子必将越扎越紧密、越用越给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可以预计,在新的一年里,执政党将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根主线,把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加速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盛若蔚)

5、“五个从严”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

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上强调,要抓好思想教育、巩固活动成果、抓好制度执行、严管严督干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问题,为做好新一年的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解决了如何形成组织工作新常态的疑问。笔者认为,要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就必须紧扣赵乐际同志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到“五个从严”。

思想教育从严,拽紧从严治党“牛鼻子”。赵乐际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好思想教育这个从严治党的根本,可以说是紧紧抓住了从严治党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只有拧紧思想教育的“镙丝钉”,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才能把从严治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作风建设从严,持之以恒整治“四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实践证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有的还会变本加厉。只有继续抓好整改落实,不断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对变异、反弹的“四风”问题紧盯不放、锲而不舍,把抓作风建设变成常态,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新气象。

制度执行从严,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组织部门担负着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责,履行着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基本职能,能否带头执行制度,可以说是从严治党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制度执行上,组织部门只有不打折扣、规规矩矩“从我做起”,才能达到“向我看齐”的“蝴蝶效应”。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最讲认真的态度和钉钉子精神抓好制度执行,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才能让从严治党落到实处,避免成为一句空话。

干部监管从严,形成良好政治生态。实践证明,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干部的职能部门,必须守土尽责,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要重点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切实改变重使用轻管理现象,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肃纠正和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让干部时刻感到身边有把“戒律尺”,脑中有盏“红绿灯”,才能进一步形成良好的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

组织建设从严,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是新常态下党建工件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进一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好带头人队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真正畅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雷波)

1、集团党委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明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为中心,把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着重围绕“保安全、保生存、保稳定”目标,统筹抓好安全生产、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民生保障、党的建设等工作,适应新常态,全力促转型,实现企业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铁山在集团党委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本报讯(首席记者马新立)12月27日,中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第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在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全面回顾了2014年工作,科学研判当前集团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了2015年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提振信心,奋发进取,为集团实现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而努力奋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铁山代表集团党委常委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建国主持会议。

集团党委常委马源、王玉、徐建明、张友谊、倪政新、张兆锋、万善福、张富有、涂兴子在主席台就坐;集团领导裴大文、张允春、刘银志、王良、仵自连、杨玉生、赵海龙、张建国、张金常、杜波、张电子、李毛,中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第一届委员会全体委员、中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集团副总师以上领导,基层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机关部室、特设机构、群团组织、直属单位、专业化公司、事业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

上午9时许,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

梁铁山首先回顾了2014年工作。他指出,2014年是10多年来集团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在严峻形势下,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稳中求进,主动作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经受住了困难与挫折的重大考验。一是应对市场经济下行积极有效。预计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458亿元,实现稳中有增。二是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坚持煤焦化工、尼龙化工、煤盐化工“三化”结合促转型,得到了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的充分肯定。三是内部改革有序推进。四是资本运作广度不断拓展。五是职工生活得到保障。六是宣传思想文化、群团等工作扎实推进。七是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八是党的建设保障有力。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形势急转直下,不到半年时间发生3起事故,值得长久深刻反思。二是煤炭板块亏损面扩大,生产效率偏低。焦化板块成本较高,尼龙板块盈利能力不强,盐化板块亏损大户较多。三是集团决策部署存在“中梗阻”现象,生产经营压力没有得到有效传递。四是信访总量增多。五是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存在弱化党建工作倾向。

梁铁山科学研判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并指出新常态下,我们主要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应对宏观经济下行任务艰巨。二是煤炭产业扭亏脱困任务艰巨。三是非煤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四是破解发展要素制约难题任务艰巨。五是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任务艰巨。

梁铁山指出,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必须善于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充分认清“六大优势”:一是战略引领优势。“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升“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确立了“三个转变”战略构想,把提升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领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同时总结提炼“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系统归纳了“三基三抓一追究”安全管理模式。只要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就一定能持续巩固和扩大战略引领优势。二是结构调整优势。我们坚持大力发展煤炭、焦化、尼龙、盐化等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了多条全煤一流的特色煤基化工产业链,形成了国内其他煤炭企业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三是混合所有制先发优势。经过不懈努力,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占二级子公司总数的70%,促进了国有企业资源、管理优势与民营企业机制优势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四是产融结合优势。我们通过努力,资本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合作能力不断提高。五是历史传承优势。建矿以来,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优秀的文化底蕴,拥有应对两次危机的丰富经验,有团结和谐、务实进取、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和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六是政策机遇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明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举措,这都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六大优势”是集团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之基和力量之源。

梁铁山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企的开局之年。明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为中心,把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着重围绕“保安全、保生存、保稳定”目标,统筹抓好安全生产、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民生保障、党的建设等工作,适应新常态,全力促转型,实现企业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梁铁山强调,贯彻上述指导思想,重在立足全局、把握要领,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贯彻“三不四可”,确保安全生产。今年3起事故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困难,都必须对“三不四可”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提升,创新完善“三基三抓一追究”,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推动“三个转变”,加快实现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向传统产业提升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并重转变,由实业经营向实业与资本双轮驱动转变,持续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内部改革,有效激发活力。注重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以市场化为方向,以混合所有制为途径,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关爱职工生活,切实保障民生。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证。

梁铁山指出,要深刻反思教训,坚守安全红线。当前,国家强力推进依法治安,事故责任追究更加严厉,集团经济效益下滑对安全投入、队伍稳定造成一定影响,自然灾害威胁和管理难度不断增大。我们必须立足全国、我省安全发展大局,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决提升理念认识,坚决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强化问责追究,坚决守住安全红线,知耻后勇,痛下决心,举全集团之力,扎实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

梁铁山指出,要加快结构调整,提升质量效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事关企业长远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必须坚持“做稳煤炭主业、做优产业链条、做强接续产业”的思路。做好资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可以在短期内收到较为明显的成效,必须坚持“轻资产、少人员、增资金”的思路。根据以上思路,明年重点抓好“五个加快”:一是加快推动“退城进园”。二是加快建设重点工程。三是加快实施开放带动。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五是加快促进节能减排。需要强调的是,集团平稳渡过2015年难关,维护经济运行秩序、提升效率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扭住经营管理关键节点,把开源节流作为重中之重,制度措施一旦制定,分解目标一旦下达,必须严字当头、刚性考核,做到有令必行、整齐划一,确保不折不扣完成全年目标。

梁铁山强调,要深化内部改革,释放活力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轮国企改革全面有序展开,中央、省委已经或即将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精神,结合集团实际,加快出台一批针对性、关联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举措,最大限度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益。一是强力推进内部市场化。二是规范混合所有制企业运作。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梁铁山指出,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前,集团面临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各级党组织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把握大局、凝聚人心的能力与水平,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一是狠抓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重点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增强解决现实难题的能力。二是狠抓领军团队建设。把选好配强“一把手”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合理配备不同年龄梯次和各种专业、经历、气质的干部。三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顺应形势发展,推动基层党委在强化服务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深入推进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整治“四风”为重点,继续倡导务实求效之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在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把正常工作失误与违法违纪行为区别开来,支持勇于触及矛盾、大胆工作、先行先试并取得实绩的干部,决不允许不作为、乱作为,为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同志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

梁铁山还对如何建设和谐企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梁铁山强调,各位委员、同志们都是集团的脊梁和骨干,担负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梦想,承载着几十万职工家属的期盼。在集团保安全、保生存、保稳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以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尽非常之责,求非常之效,同舟共济,直面挑战,提振信心,奋发进取,为企业实现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而努力奋斗!

会上,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马源传达了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玉作《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的说明;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建明作《关于落实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试行)》的说明;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张友谊作《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关于对集团所属部分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干部分级管理的意见》的说明;集团工会主席倪政新作《关于进一步密切联系职工加强和改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说明。

经大会表决,梁铁山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上述文件获一致通过。

杨建国强调,这次会议是集团在应对严峻形势,全力转型攻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更是统一思想、克难攻坚的动员会和誓师会。他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统一思想,提振信心。各基层党委、机关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全会精神,与深化形势任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舆论阵地,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解读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把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党委的认识与判断上来。二是统筹谋划,重点推进。按照全会的整体部署,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系统思考,统筹谋划,明确重点,积极推进。要坚守安全红线。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坚决贯彻“三不四可”,严格落实“三基三抓一追究”,提升理念认识,全力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坚持以“三个转变”为统领,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着力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要深化内部改革,规范混合所有制企业运作,最大限度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益。三是发挥优势,提供保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集团实现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他最后强调,目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值班带班,减少迎来送往,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党风廉政等重点工作,为在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大会在《国际歌》声中闭幕。

2、梁铁山:抓好安全生产是当前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首要任务

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梁铁山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联系企业实际,我们落实十八大精神,首要任务是抓好安全生产,持续好来之不易的平稳态势,推动集团实现安全发展。

一、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对安全生产的重大指导意义

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创新的核心成果正式写入党章,成为我们党今后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新时期安全工作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对于集团抓好安全生产具有里程碑意义。

计划经济时期,煤矿生产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大自然做斗争要有牺牲精神,谁出煤多就是英雄,一些同志因此献出了生命,还被追认为烈士,是一种光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党和国家到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断提升,越来越重视人的生命健康权。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安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尊重生命、关注安全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人们认识到:人没了,发展将失去意义;不安全,发展就难以持续。

十八大报告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精髓。生存权是人的第一权利和最基本需求。集团落实以人为本,必须把职工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职工生命看得重于一切,首先通过抓好安全生产保障职工生命健康,进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

随着十八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人民群众对安全事故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八大精神对于安全生产的重大指导意义,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理念,始终牢记“再好的经济效益也比不过职工生命宝贵”,继续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做到认识上再提升、观念上再转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的方方方面,促进集团安全态势持续平稳。

二、注重实效,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能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必须紧密结合集团当前安全生产实际,在注重实效上下工夫。

认清严峻形势,保持清醒忧患。今年以来,集团安全形势持续保持平稳。特别是十八大召开期间,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集团实现了安全生产,以实际行动为十八大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为维护全省安全大局稳定做出了表率。但也要清醒看到,集团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少数干部职工的“安全第一”思想并不牢固,安全管理还不够精细,零星事故时有发生,瓦斯治理存在“拼刺刀”现象,与实现本质安全仍有不小差距。十八大召开后,部分单位存在松口气、赶任务思想,安全管理有所放松。临近岁尾年末,煤矿事故易发多发,灾害防治任务更重。上述情况,都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诸多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清醒忧患,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抓好安全生产。

牢记“三不四可”,坚守安全底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受思想认知、管理水平、技术装备等因素制约,集团还不能完全实现事故可防可控,安全生产处于比较粗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成本、安全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既要保证安全不出事,又要追求产量、利润、收入,遏制成本超支,难度很大。面对现实,我们必须牢记“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尊重客观规律,坚守安全底线,宁可降产量、减利润、增成本,甚至关矿井,也要保安全。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使安全态势明显改观,为集团实现更高层次、更好质量的发展奠定基础。

重在学以致用,务求工作实效。学习十八大精神,关键在做、关键在效。十八大召开后,集团通过会议贯彻、专家辅导、舆论造势等多种形式,掀起了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下一步,要重在学以致用,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前提下,把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与安全生产实际相结合,抓紧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尽快把十八大精神转化为正确思路、有效举措和实际成果,把抓好安全生产作为对十八大精神的最好贯彻。

三、狠抓落实,努力持续安全生产平稳态势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选举产生的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以平实的话语和务实的作风,为我们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树立了新的标杆。持续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归根到底仍是“落实”二字,所有重点工作都要围绕落实去做。再好的理念、制度和措施,如果不落实,一切等于零。

以思想认识提升促落实。安全生产永无止境,认识提升永无止境。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安全思想认识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才能持续推动企业安全发展、指导职工安全行为。要正确把握集团安全生产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强化安全理念引导,推进安全文化理论创新,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作为长期指导集团安全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融入广大干部职工的血脉,做到世代不忘、牢牢坚持。

以工作重心下移促落实。抓好安全生产,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责任落实在基层。必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对基层安全生产重要岗位、特别是煤矿党政正职的选拔任用,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突出一线经验,更加强调工作业绩,更加重视薪酬激励,鼓励最优秀的干部扎根基层、施展才华,把好安全生产前沿关口。必须抓住“关键的少数”,重视区队长、班组长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发挥区队、班组在安全生产中的自主管理功能。必须强化安全执行力建设,科学合理制定制度,持之以恒坚持制度,做到执行任务不找借口、落实制度不打折扣、追究责任不讲情面,解决“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棚架问题,真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区队、每个班组、每名职工。

以管理体制创新促落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强化层级管理,优化机构设置,简化工作流程,真正把好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到基层。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明确基层单位主体责任,规范完善制度,鼓励自查自纠,调动工作主动性。改进安全监督监察方式方法,采取常规检查、重点督察、暗访抽查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学习淮南经验,加强瓦斯抽采专业化队伍建设,完善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确保瓦斯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以干部作风转变促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走基层、下现场、查问题上,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大力改进会风、文风,精简合并各类会议,提倡开短会、开现场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强调讲真话、讲实话、讲有思考的话。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值班、带班制度,制定有关文件,强化监督检查,以干部作风转变的实效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巩固成果不易,持之以恒更难。实践充分证明,集团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是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是经得起任何考验的过硬团队。上级组织的重托,职工群众的期盼,是对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巨大鞭策,也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让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努力持续平稳态势,确保集团长治久安。

1、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主持会议并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作主报告。她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深化综合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狠抓作风建设,推动制度治党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凝聚高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开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分管负责同志,党委教育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代表等出席会议。

2、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2014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一项项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批批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激发改革动力,凝聚发展力量。一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不断用思想理论武装头脑

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是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

进入2014年以来,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紧跟学术前沿,注重成果运用,建强人才队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把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增强对讲话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促进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梦、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研骨干研修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研修班,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有力推进……

此外,为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宣部精心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自2014年6月23日出版后,短短一周时间,全国就发行了200万册,引起了各地各部门、专家学者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一年来,一批批着眼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成果问世,不断用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更好地服务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全方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实践证明,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社会唱响“三个倡导”24个字,深入持久进行宣传教育,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活动,在工作内容、领域、载体、对象上抓好贯穿结合融入,全方位推进、全领域覆盖,做到具体化系统化,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加深理解认同。

——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重点,坚持教育引导与依法监管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建设媒体公信力;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活动。如河南省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活动,组织“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推出《永远的焦裕禄》《大河儿女》等一批新作佳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享受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倡导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从家庭、学校、企业、农村和机关抓起,大力培育传承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切实抓好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大力开展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以及“记录时代,记录你我”全国新闻记者公益广告展播活动,同时大力宣传推广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

一年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识。

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走稳走快走好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直接关系到主流舆论阵地的发展壮大,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战略任务,也是紧迫任务。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机制创新为动力、重点项目为抓手、队伍建设为基础,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以中央主要媒体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整合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局面;

——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和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融合发展;

——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弘扬网络正能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一年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呈现出走得稳、走得快、走得好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积极适应融合之路,不断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4年以来,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

中宣部等部门专门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旨在让广大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鲜明的群众观点、强烈的时代观念、正确的价值理念。

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文艺工作者采撷文化养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文艺精品,推出更多打动人心、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送去文化服务,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播撒文化种子,通过教、学、帮、带,培养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截至目前,仅文化部直属艺术单位今明两年就已安排100批次、超过3000人次陆续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活动。

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播撒文化种子的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收获了感动与满足,心灵受到洗礼。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普遍表示,要牢牢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打造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与此同时,一年来,一个个新政策、新思路激发影视、出版、演艺、游戏、动漫等各领域不断涌现创新模式与成果,以促融合、重质量、求实效为特点的文化事业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用中国好声音塑造好国家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理顺内宣外宣体制,以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战略为基本任务,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加强重大主题对外宣传,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权威性。

——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方式,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整合力量资源,切实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化发展。

——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使中国的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大力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创新成果,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一年来,一个个来自中国的好声音、好故事在国际社会上唱响,生动准确地介绍着中国道路和中国梦,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顺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际。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党和国家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要求新期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孙铁翔)《人民日报》(2015年01月05日01版)

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现就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意义

1.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持续整改、长期整改的思想,切实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推进集中反“四风”改作风转为经常性的作风建设,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2.始终保持反“四风”高压态势。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防止曲终人散,使活动期间形成的反“四风”改作风良好势头戛然而止,改作风成为一阵风;防止束之高阁,对活动中作出的公开承诺、制定的整改措施不再过问、不再落实;防止推诿扯皮,对整改任务无单位认领或者虽认领了却不牵头沟通、有解决方案却迟迟没有行动;防止反弹反复,活动一过一切照旧,“四风”卷土重来。

3.总结运用好教育实践活动宝贵经验。坚持教育与实践并重,一手抓“四风”整治,一手抓经常性教育;坚持问题导向,经常分析党员、干部作风状况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坚持领导带头,牢牢抓住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督促他们以上率下、作出示范、树立标杆;坚持最讲认真精神,严格标准不降格,严抓落实不懈怠,严肃执纪不手软;坚持开门改作风,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公布整改落实情况,自觉接受群众评价监督;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优良作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检验作风建设成效。

二、切实兑现承诺,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4.认真落实整改任务。对领导班子整改方案和领导干部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盘点分析,真实掌握整改落实的进展、效果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拿出对策。定期公开后续整改进展情况,群众认可一件、销号一件,绝不允许出现“烂尾工程”或“形象工程”。

5.深入推进专项整治。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扭住党中央确定的21项专项整治任务,进一步把责任明确到位、措施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各牵头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具体任务,加强协调和调度;参与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配合、抓好落实。专项整治工作纳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督促检查内容。

6.上下联动推进整改。各行业系统要聚焦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政风行风问题,确定需要上下联动整改的重点项目,制定专门方案,上下互动、挂牌督办。各省区市党委要统筹抓好省、市、县三级联动整改,认真梳理基层需要上级牵头解决的问题,列出联动整改项目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

三、强化源头治理,健全和落实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7.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认真执行中央出台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针对存在问题,修订完善或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坚决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视制度规定的行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作风建设要求、体现机关和干部管理规律、反映行业和领域特点,搞好制度承接,抓好新旧制度衔接,确保出台的每项制度行得通、有效果、管长久。

8.围绕权力运行扎紧织密制度笼子。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带头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梳理职权目录,厘清权力边界,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部门,要加快建立并公布本级权力清单,完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民主协商和咨询制度,健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执法监管部门要针对权责交叉、多头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着力理顺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要围绕改进服务态度、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能,着力完善便民服务、高效服务、优质服务制度规定。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机制,完善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制度,规范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高等学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考试招生制度,规范科研经费和设备管理办法。

9.强化正风肃纪维护制度严肃性。加大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力度,明确违规处理的具体办法,始终坚持对踩“红线”、闯“雷区”的零容忍,触犯法律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坚持“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追究监管领导责任,防止以集体责任代替个人责任。对顶风违纪、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要指名道姓予以通报曝光。

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克服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

10.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并严格执行民主决策机制、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各级党组织要着力解决不按规定开展党内活动,党内生活质量不高、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既要认真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又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要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制度,结合实际开展主题党日、警示教育等活动。结合年度考核,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内政治生活有关规定情况进行检查,各级领导班子要在自查基础上向上级党组织专题报告。

11.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要将开门听取意见、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并报上级审核把关、深入谈心交心、严肃开展批评、上级党组织点评并严格督导等有效做法固定下来,促进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态化;按照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标准,切实开好2014年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要明确组织学习、谈心谈话征求意见、撰写简要对照检查材料、召开支部委员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民主评议等方法步骤,确保组织生活会有质量地召开、党员都能参加。

12.坚持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领导班子要大力提倡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团结,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沟通、勤补台,正确处理权力行使、利益分配、沟通协调上的分歧,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五、充分发挥领导带头表率作用,继续保持作风建设以上率下态势

13.不断推进领导机关作风建设。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实际,持续开展作风建设专题活动,每年确定一个方面的作风问题,集中攻坚解决。全面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制度,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中央和地方机关工委牵头负责,继续开展机关作风和行风评议监督工作。

14.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教育。把作风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集体学习内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一次专题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联系思想、工作和作风建设实际,每年至少为基层党员、干部讲一次党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开设作风教育专门课程,各类主体班次都要把作风教育作为学员必修课。

15.严格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坚持选拔看作风、考核考作风、监督管作风。建立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状况定期分析机制,制定实施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考核办法,把作风状况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考察重要内容,结合干部考察、工作检查、专项巡视、重点督查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干部作风情况。

六、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建强联系群众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

16.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严把党员队伍入口、疏通出口,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推动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常态化机制,每年按一定比例倒排,滚动开展整顿。

17.完善基层为民服务平台。强化县级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和街道一站式服务大厅、村和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三级平台服务功能,推广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等做法。全面清理部门延伸到村、社区的公共事务,着力整改基层牌子多、检查评比多等问题。

18.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在村和社区普遍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进一步规范监督内容、权限和程序,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

19.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充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选派党政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工作。认真落实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干部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村、社区干部和优秀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力度,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市、县、乡党委书记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机制,结合年度考核每年开展一次述职评议考核。

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作风建设各项责任

20.明确作风建设责任。各级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委担负着抓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担负着第一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履职尽责,党委(党组)书记要成为从严治党的书记。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考核,首先要看抓党建的实效,考核其他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权重。

21.形成作风建设合力。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明确和落实相关责任,形成作风建设齐抓共管的整体格局。要把思想教育、纪律约束、监督查处融为一体,坚持正面教育与警示惩戒并重、立规与执纪并举、自律与他律结合,打好作风建设“组合拳”。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继续营造抓作风树新风的良好舆论氛围。

22.加强作风建设督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督查机制。2014年年底,各级党委(党组)要结合年度工作总结,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回头看”。2015年适当时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整改落实工作以及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情况组织专项检查,党中央将进行专项检查。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全部奋斗,是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劲旋律,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热爱、尊重国歌,学唱、传唱国歌,规范、普及国歌奏唱礼仪,对于激发人们爱国报国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为更好发挥国歌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教育引导作用,现就规范国歌奏唱礼仪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歌奏唱场合

1.国歌可以在下列场合奏唱。重要的庆典活动或者政治性公众集会开始时,正式的外交场合或者重大的国际性集会开始时,举行升旗仪式时,重大运动赛会开始或者我国运动员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获得冠军时,遇有维护祖国尊严的斗争场合,重大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开始时,其他重要的正式场合。

2.国歌不得在下列场合奏唱。私人婚丧庆悼,舞会、联谊会等娱乐活动,商业活动,非政治性节庆活动,其他在活动性质或者气氛上不适宜的场合。

二、国歌奏唱礼仪

1.一般要求。奏唱国歌时,应当着装得体,精神饱满,肃立致敬,有仪式感和庄重感;自始至终跟唱,吐字清晰,节奏适当,不得改变曲调、配乐、歌词,不得中途停唱或者中途跟唱;不得交语、击节、走动或者鼓掌,不得接打电话或者从事其他无关行为。国歌不得与其他歌曲紧接奏唱。

2.外事活动。除遵守一般要求外,着装应当符合外事活动要求;遇接待国宾仪式或者国际性集会时,可以连奏有关国家国歌或者有关国际组织会歌。

3.运动赛会。除遵守一般要求外,国歌奏唱仪式开始前应当全体起立;比赛中遇奏国歌的情况,在不违反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应当遵循裁判指示暂停比赛活动。

4.学校活动。除遵守一般要求外,少先队员应当行队礼。

三、开展宣传教育

1.普及国歌内容。各类学校要将国歌歌词和曲谱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幼儿园要组织学生学唱国歌。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文化阵地要加大国歌内容的宣传力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解读国歌的深刻内涵和蕴含的精神,使人们理解国歌、记住国歌、唱好国歌。各地要广泛组织群众学唱国歌,开展国歌传唱活动,让国歌的旋律在全社会响亮起来。

2.普及国歌奏唱礼仪知识。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国歌奏唱礼仪宣传普及,使人们知晓国歌适宜奏唱的场合和应当遵守的礼仪规范。要广泛开展国歌奏唱礼仪体验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感悟国歌的真谛和力量,增强对国歌的礼敬感。

3.开展对违反国歌奏唱礼仪行为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歌奏唱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对在不适宜的场合违规奏唱国歌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现象,对奏唱国歌时不合礼仪的行为,要批评教育,严肃纠正,增强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5、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寒假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教电[201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2015年寒假春节在即,为切实做好节假日期间各项工作,让师生欢度平安祥和的假期,根据中办国办通知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落实安全管理各项要求,保障师生安全。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刻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牢树立生命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针对教育工作特点,深挖细查安全工作方面的漏洞和隐患,强化底线思维,立查立改,立行立改,绝不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要突出抓好重点场所排查。在寒假前和开学前集中精力对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餐厅、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礼堂、锅炉房、配电室、在建工地等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整改。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检查。针对冬季火灾易发多发,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严防发生煤气中毒,严防因燃放烟花爆竹、违章用电等引发火灾。要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提示校车驾驶人员按照雪、雾天气安全驾驶要求行车,不超载运行,严防因大雾、降雪及雪后路面结冰影响师生安全。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乘坐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货车、拼装车、报废车和超载车等不安全车辆。加强学生校外安全教育,避免因滑冰溺水、拥挤踩踏造成意外伤害。要突出抓好重要时间节点安全教育。学生集中离校返校前后,要普遍开展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课、消防安全演练、家长会、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致学生家长书信等途径,宣讲安全知识,强化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救能力。要加大校园安全巡查力度,严防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校滋生事端。

二、深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真情实意帮助困难师生排忧解难。开展好对灾区师生、困难师生、离退休教职工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教育部门和学校党政负责人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偏远艰苦地区,真心实意地把关怀和温暖送到师生心坎上。要落实好教师待遇政策,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要注意倾听师生意见,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做深做透思想工作,依法妥善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学生春运工作,加强与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返乡及节后返校提供便捷的票务服务。要安排好留校师生特别是内地民族班留校学生寒假春节期间的学习生活,改善学校节日伙食,保证饭菜价格基本稳定。要加强后勤保障,做好雨雪冰冻强降温等灾害天气的防范应对工作,做好学校冬季供暖。

三、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假期活动,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寒假安排做出精心谋划,利用春节这一最主要的中华传统节日,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因地因校制宜,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假期活动,鼓励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师生在寒假春节返乡期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社会担当和公民责任意识。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新风。

四、厉行勤俭节约,务实节俭文明过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模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对“四风”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务实节俭文明廉政过节的各项规定,不打折扣、不做选择、不搞变通,务实节俭组织好正常的党团、工会活动,积极营造节俭文明过节氛围。针对寒假春节和新学期开学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严格执行廉洁从教要求,严格遵循师德规范“六个不准”,以身作则,切实防止节日假期不正之风反弹。各级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预防和纠正节假日期间教育行风突出问题,对违规违纪行为严查快办,坚决拒绝“节日腐败”。

五、加强值班和信息报送工作,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和处置措施。要高度重视节假日期间值班工作,严格落实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强化值班岗位责任,严肃值班纪律,带班领导要随时掌握学校安全动态。要健全应急协调机制,制订完善应急工作预案,畅通信息报送渠道,遇有突发事件和重要紧急情况要及时准确上报地方党委政府和我部,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和处理。

六、加强工作检查监督,强化责任落实。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主持研究部署寒假春节工作,尤其要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当前极其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在寒假前和开学前通过专项检查、重点抽查、随访暗查等多种方式开展督导检查。教育部24小时监督举报电话受理中心要对寒假春节期间的监督举报情况进行专项汇总,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对于落实通知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并视情况予以通报。

教育部

2015年1月4日

5、2014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评出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1日06版)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日前联合评出2014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这十大新闻分别为: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号召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二、19个重点大城市齐行动,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遏制“择校热”;三、“夺刀少年”英勇救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五、国务院出台《实施意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六、教育部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划出禁行行为“红七条”;七、全面落实依法治校,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基本完善;八、医教协同培养医学人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突破;九、北大清华和上海改革方案公布,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十、教育系统设立宪法学习日,40万所学校开展宪法晨读活动。

6、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

1月3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云山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刘云山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更加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要突出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老祖宗不能丢、大道理还要讲,切实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努力做到真、深、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坚持党管媒体,把握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知行统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崇德向善的力量,建设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从五位一体全方位改革高度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确立新目标、提出新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刘云山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使宣传部门强起来,坚持守土有责、增强政治定力、树立担当精神、培养过硬作风。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动员各方面共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努力形成大宣传工作格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主持会议并作工作部署,强调要抓住根本任务,加快改革发展,着力攻坚破难,锐意求实创新。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抓好网上舆论工作这个重中之重;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路建设,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创新文化体制机制,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常态化,建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

1、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十大突破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 王继平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工作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接见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事业面临新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为我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绘制了新蓝图,开启了新阶段,翻开了新篇章,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以下十个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党的十八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十大突破。

1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从四个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战略定位。一是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跨界特性以及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重要地位。二是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三是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四是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工作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释职业教育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判断,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调整,即由“大力发展”调整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工作方针一直是“大力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91年、2002年、2005年,国务院先后印发的三个职业教育决定所确定的工作方针均为“大力发展”。党的十八大在深刻分析世情国情基础上,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加快发展”方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力发展”方针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核心是加快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3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的发展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决定》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化。发展目标要形成的职业教育体系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特色”,同时具有“世界水平”,是现代化的。国务院《决定》就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了全面安排部署,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了职业教育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首次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和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为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作了制度设计;首次提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4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国务院《决定》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办学方向即办学方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和特性定位,有效地引领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新的办学方向就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有历史的承接关系,但是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办学方向继续强调了“服务”,同时增加了“服务”的对象——“发展”,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继续强调了“就业”,同时科学定位了职业教育在“就业”中的作用——“促进”,要促进解决就业总量和结构矛盾,促进社会成员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新的办学方向为新形势下办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定位,明确了任务,需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行。

5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从总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教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培养目标。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2年),二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05年),三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决定》的提法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提法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更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的人才,是既“会”又“懂”、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最新界定。

6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各个地区共同发展,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进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有力武器,必须高度关注薄弱地区和处境不利人群的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职业教育新的价值追求。新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要高度关注薄弱地区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要面向人人,高度关注处境不利人群的发展,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7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国务院《决定》提出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等五大发展基本原则。新的发展方式可以简单归纳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构建体系为重点,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职业教育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尽快实现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

8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机制

国务院《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办学机制。新的办学机制在国务院《决定》中有很多表述,如强调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强调发挥行业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其中有一个很重要,也是第一次提出,就是要“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出要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建立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其核心就是要确立职业院校真正落实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9大突破: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保障机制

国务院《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确定了新的保障机制。这次会议在保障机制方面没有提出要实施“工程”或“计划”,而是展现了一种新的保障机制思路。一是注重保障制度建设。强调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等。二是注重落实政府职责。明确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明确政府和学校关系,强调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三是注重强化督导评估。强调教育督导部门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督导,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四是注重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总之,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发展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保障机制的常态。

10大突破:出台了我国职业教育首个中长期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正式出台。这个规划是我国职业教育方面第一个专门中长期规划,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明确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设计了体系的层次结构、终身一体、办学类型、开放沟通等基本架构,提出了12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9项制度和机制建设要求以及保障实施要求,为到2020年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施工图和时间表。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29日第6版

2、2014,中国职业教育的八个关键词

信息来源:本报记者梁国胜实习生刘言《中国青年报》

1.417个字

6月23日,时隔9年之后,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而在会议前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个指示有417个字。习近平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这个指示,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决定》的出台,被认为是职业教育领域发展的一次重大“顶层设计”,也表明了我国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将极大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可以说,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推动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已成为国家层面上的一种共识。然而,如何将其进一步扩大为全社会的共识,并逐步落实到实践,真正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

2.本科转型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一番言论,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2000年后新建的近6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关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讨论,迅速出现在各大媒体。

此后,教育部多次辟谣,认为媒体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本科转型,既不是全部本科转型,也不是新建600所本科转型,更不是本科转型降为高职甚至是中职学校。

关于这一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样描述:“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本科转型是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两个层面提出来的。本科转型这一消息一出来,招致太多的争议。在本科转型方面,争议的重点是现有本科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是否要教育部说了算?而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看来,高职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道路被堵死了?高职升本无望了?围绕这些话题,至今一直争论不休。

教育改革不是靠运动,不能“刮大风”,高校是否转型,还是要看基础和条件,不能一刀切。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能真正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明确、适当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才是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还是那句老话:“把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

3.工士学位

一夜之间,地处湖北孝感的一所原本普通的高职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6月20日,在该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1103名应届毕业生,被授予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内首所高职院校试水为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授予学位。

很快,教育部对此回应称,“这项试点是湖北职院自己的行为,而且其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此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对此解释并承认,“未经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工士学位”风波背后,是中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学位授予制度改革上的艰难尝试。

在我国,长期受到轻视的高职教育在学位序列中一直没有一席之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中,本科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对应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属于学术型学位,以应用型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学位设置完全被忽略了。

湖北职院的试水引来热议,恰恰在于设立“工士”学位,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能够更加完善我国现行学位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帮职业教育“正名”,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值得期待的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显然,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我国学位制度的方向已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4.零投档

在2014年高考录取中,一些省份如陕西、安徽、贵州、海南等地存在一个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并有大面积蔓延的趋势。

报道面世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即使是职教界反映也不一:有人认为,这些仅仅是一连串数字,不过表明高职遭遇“零投档”的常态化,不足以说明实质问题;有人觉得“零投档”主要出现在省外招生,媒体有放大之嫌。毕竟,自己所在的省份和学校今年总体招生还不错,不必如此悲观;还有人对“零投档”早已产生审美疲劳,对此视而不见,以为危机不过是报章上渲染出来的,离自己很遥远,是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标题党”罢了……

高职面临生源危机,这是几年前就开始出现的现象,从山东省高职高专缺口4万人,到高考180分即可读高职,到现在很多省市在推行的高职注册入学,不得不说,生源危机已经来临,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者的应对能力在面临着考验。

在生源竞争形势下,考生(家长)对学校提高育人质量的期待往往会转化为“用脚投票”的实际行动,办学的质量、特色、品牌,将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优胜劣汰“洗牌”的重要衡量指标。

生源危机可能长期存在,零投档还会继续蔓延,在招生批次长期处于底层的高职学校,准备好了吗?

5.鲁班锁

2014年10月10日,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一份“神秘礼物”——鲁班锁,一种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益智玩具,解开这把锁寓意着解开难题。被默克尔用手托起的这把鲁班锁,将传统和现代严丝合缝,铝合金代替了木头,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在这只“鲁班锁”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王明靖、李志仁、张少华,3个90后小伙儿,是这把鲁班锁的制造者。而他们就读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中德两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向国内引入了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迄今,在该校工作的德方专家中,已有4人获得中国国家友谊奖。从入学那一天起,学生们就受益于“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融合。

当默克尔从李克强手中接过那只精巧的“鲁班锁”时,一个再显著不过的信号,经由两国总理的动作和笑容释放出来:全球最大制造国与最精良制造国之间的合作,令人期待。

有评论认为,李克强总理送出这只“鲁班锁”,代表了一种虚心:中国在提振现代制造业上有所追求,要向德国学习,要与德国经济技术加强深度合作。同时,中国年轻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未来新型的产业工人,用自己的技艺和热情做出了这只精巧的“鲁班锁”,并经由中国总理之手散发出异样光彩。在这样的事实中,确凿地传递出“中国制造”的信心。

6.蓝翔

蓝翔一直很火。与以往“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带来的火不同,今年的火是被“后院”点燃。

2014年9月,“跨省打架门”曝光,9月5日蓝翔技校副校长带领着上百名蓝翔技校的职工、学生及社会人员从山东济南赶到河南商丘,与蓝翔校长荣兰祥妻子孔素英的家人发生冲突。起因源于荣兰祥与孔素英在去年年底开始的离婚官司。

此后,这场离婚官司渐有演变为“离婚门”之势。孔素英称荣兰祥有多个身份证,多套房,多个孩子,等等。清官难断家务事,然而,却成了媒体的“盛宴”。

当然,由于媒体的追问,目前的蓝翔校长荣兰祥请辞了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并公开发表“致歉信”,表示将积极配合计生和公安部门的调查,就个人家庭问题在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致歉,并表示“蓝翔不易,恳请理解与支持”。

蓝翔风暴,对很多媒体来说,没分清是举办者的家事、个人丑闻,还是学校办学的丑闻,前者属于法律问题,应该由司法机关调查、处理,后者属于违规办学问题,应由教育行政部门查处,属于办学理念不一致的,则可以探讨。

其实,在我国,民办教育面临不平等的舆论环境,一旦民办学校出事,有的媒体炒作,甚至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隔岸观火。

毋庸置疑,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平等、包容、理性的舆论环境,这肯定是我国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正能量。

7.周浩

6年前,周浩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北京大学期间,周浩想到过转学,却不能如愿,也休学一年打过工。2014年11月4日,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期间,周浩的经历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引起轩然大波。

引发舆论风暴的原因是,很多人不敢相信周浩的选择。因为在公众眼里,技校和北大相差实在太远。不少人认为周浩是北大的失败者,是无奈而退学。网上有网友对周浩和北大主观猜测评论:“肯定是在北大待不下去了,挂了很多科吧。”也有人描述这样一幅画面:北大课程很无聊,周浩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自己不好好听课,挂了很多科,最终待不下去灰溜溜地跑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浩从小喜欢操作机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理论课比较多,不太适合他,由此他开始谋划转校。但是在北大学习的那几年,他从来不曾翘课。转学到技校后的周浩,好像如鱼得水,喜欢上技能课和实践课,还利用其外语优势上外文网站,对世界前沿科技了如指掌。

必须承认,周浩弃北大读技校,只是个偶然事件,这并不表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真正提高了。但是,对于这一事件,竟然80%的网友对周浩的“伟大”选择点赞。

对周浩行为的“点赞”,当下主要出于尊重选择、感叹他的勇气,而职业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未来,则在于所有学生的自由选择。我们期待,以后,“弃北大读技校”不再成为新闻,而成为选择教育的新常态。

8.生均拨款

“都4%了,怎么还不落实高职生均拨款?”2012年,当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4%时,这个喜讯在高职教育界炸开了花,以为高职生均拨款可以落实了。

喜讯又在2014年11月28日传来,当天,财政部、教育部宣布,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两部门发布的通知提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不低于1.2万元,2017年以前,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尚未达到1.2万元的省份,根据东部地区25%、中西部地区35%的基本比例以及各省财力状况等因素,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拨款标准奖补。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欠账太多。在两个“半壁江山”(一是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一是中职教育占中等教育半壁江山——编辑注)的教育系统中,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板块上的财政投入,只占整个教育经费的10.6%(含高职/中职在内)。

众所周知,高职自诞生时起就被标以不同的身份:公办民办、省管市管、政府管企业管、教育部门管行业部门管,等等。身份决定经费来源,渠道决定经费额度。没有“标准”的标准导致高职经费投入乱象丛生、严重不足:有的仅有学费“投”入,有的仅凭地方“长官意志”投入,有的只有职工基本工资投入,有的示范配套经费是“空头支票”,有的还需要上交部分学费,成了“负投入”,等等。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这样的乱象致使不少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计,一些校长只好以简化办学条件、降低教职工福利待遇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代价。

职业教育要发展、要升级,资金是保障。高职生均拨款政策落实,是每个高职院校办学者的梦想,这个“梦”离实现终于不远了。

3、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内涵式发展

(三)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保障,推进内涵式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学生就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关系。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防止灌输式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要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生源对象,在规范教学基本要求和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深化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持续释放技术技能人才红利,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总结和推广国家示范(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成果和经验,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完善和巩固自身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五)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要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制度体系,明确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围绕技术要求高、就业方向明确、就业岗位稳定的职业,科学确定适合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要研究确定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学校资质、专业标准和学生入学要求,当前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试点的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国家示范(骨干)中职、高职院校为主。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要以法治基础知识和法治意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为主要内容,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课程覆盖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八)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点培养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要抓好实习实训环节,利用学生与社会、岗位实践密切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践行交往礼仪、职业礼仪,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四、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吻合度

(九)调整专业结构。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产业、紧贴企业、紧贴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要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既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又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十)优化专业布局。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宏观调控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十一)推进示范专业建设。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高速铁路、旅游、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要深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重点打造一批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五、健全课程衔接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十二)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要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认知特点,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

(十三)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直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四)促进中职与高职课程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在明确各阶段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相同或相近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工学比例、课程内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贯通。统筹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十五)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切实增强职业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十六)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教学、学习、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文化课中强化实践性教学,各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加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行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并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要严格执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十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借鉴职业技能竞赛成功经验,促进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七、强化教学治理能力,推进人才培养规范化

(十八)完善教学标准体系。要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教育部组织制定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鼓励职业院校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十九)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各地、各职业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颁布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变化、学制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新情况,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要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十)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定期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价,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行技能抽查、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职业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监测和分专业的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积极支持各类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八、完善教学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二十一)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要以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培养专业(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创建优秀教学团队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加强公共课教师、实验、实习实训和职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十二)健全教材开发和质量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管理体制,加快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要把教材选用纳入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考核指标体系。各地要完整转发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不得删减或增加。各职业院校应严格在《书目》中选用公共基础课教材,优先选用专业课教材。

(二十三)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健全独立设置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国家示范(骨干)职业院校要建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完善和发挥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教研教改课题,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要积极组织地方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成果遴选表彰活动,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

九、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四)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评价和服务,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学校或专业点,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二十五)加强督查落实。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对落实本意见和本地实施方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23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用好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化人努力打造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高地

山东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

山东是孔孟故乡、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山东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做法有五点:

一是抓统筹,强化顶层设计。研制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全省已有60多所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项工作。

二是抓教学,突出重点环节。立足齐鲁文化,在深入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鼓励高校以必修、选修等方式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将齐鲁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必选课。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划拨50万元专项经费,确定5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并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2014年举办了4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班,培训骨干教师600多人次。

三是抓推广,构建有效载体。在充分吸收各高校传统文化读本精华的基础上,统一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读本》,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述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当代责任。截至2014年秋季开学前,已征订7万多册,许多高校新生每人一册。同时,我们正着手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料数据库,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不断激发师生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抓融入,丰富师生生活。坚持贴近师生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全省高校组织开展了“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国学达人”挑战赛和齐鲁学子国学盛典展演等活动,覆盖大学生超过30多万人。同时,各校结合实际,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泰山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举办的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

五是抓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栏、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立体化、深层次、全方位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齐鲁师范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依托校园文化景观,陶冶师生情操。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滨州学院分别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齐鲁文化研究院和孙子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积极打造师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

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

湖北省在高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省委高校工委与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共同推进高校选优、训强、用好教师党支部书记。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双带”立标,在选优上下功夫。将“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纳入全省高校党建工作5年规划,并制定实施意见。第一,建立人才备选库。近3年入库人选6500多人。第二,明确选任标准。确立“一好双强”标准,在人才备选库中遴选教师党支部书记。第三,丰富配备方式。以公推直选、公开竞聘为主要方式,选拔教师党支部书记。对党员流动性较大、新成立的教师党支部,以及暂时没有党员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党支部,由上级党组织选派。2012年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来,“双带头人”比例达88.5%。

二是“双育”协同,在训强上下功夫。以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育为重点,着力加强“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养培训。第一,健全培训体系。抓示范培训,依托湖北省高校党建培训基地,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共培训教师党支部书记500多名。抓高校轮训,近两年来,全省高校共举办培训班670期,达10843人次,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全员参训。第二,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加强支部书记的党性教育、群众工作能力锤炼、团队意识和支部建设能力培养;注重支部书记学术专业素养,聘请高层次权威专家授课,扩展专业视野。第三,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实践体验以及书记讲给书记听、优秀党支部书记现身说法等方式,探索问题研究、领题答辩、培训积分、观摩互鉴、素质能力考核等形式,在湖北高校党建网开辟教师党支部书记论坛、设置支部书记经验和工作品牌专栏,对新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开展“菜单式”培训。

三是“双创”并进,在用好上下功夫。第一,完善保障机制,思想上关心,上级党组织负责人结对“双带头人”书记,参与组织生活会;工作上支持,教师党支部书记列席院(系)党政联系会议,并将党建经费列入专项预算;待遇上关怀,建立党支部书记津贴制度;发展上铺路,对优秀党支部书记在职称评聘、干部任用时给予优先考虑,或纳入后备干部人选。第二,强化工作考核。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实行年度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与评先评优、教育培养、奖励惩戒挂钩。“双带头人”工程实施以来,调整不称职党支部书记84人。第三,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实施“双带头人”工程,支部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我们选树了120位优秀“双带头人”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夯实了高校党建工作基础。

把牢育人方向彰显办学特色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高职院校创新发展之路。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统筹领导,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办学思路。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深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倾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明确发展路径。围绕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学校党委以彰显办学特色为鲜明导向,推动学校在文化引领、品牌塑造、人才强校、区域服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第三,推动形成合力。在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学校党委坚持“一盘棋”思想,围绕研究谋划学校改革发展战略,凝聚形成“发挥改革先行优势,抢占高职教育制高点”、“凝练特色夯实基础,提升办学水平”等共识,形成上下一心、同轴共转的强大合力。

二是深化改革,不断凝聚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劲动力。第一,把人才培养机制摆在首位。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实施思政教育精品工程,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党管人才,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学校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名师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落实教师境内外培训制度,实施全球人才引进计划。第三,把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关键。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三是久久为功,推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第一,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打造集学习、管理、服务、交流、监控、反馈于一体的就业管理全程信息化平台,切实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立地式科研,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流程再造、管理创新。第三,促进校企文化零距离对接。充分发挥文化在推进“两个率先”中的辐射源、助推器作用,以传承创新“敬业乐群”校训文化为切入点,将优秀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其中。

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服务功能,推动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

郑州科技学院委员会

郑州科技学院党委始终加强师生思想引领,切实维护安全稳定,努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立德树人取得新成效。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围绕中心抓党建,服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第一,凝聚发展共识。针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及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学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握办学方向,以“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内涵发展、赢得师生认可”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内聚人心强基础、外树形象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第二,提供组织保障。学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总支、支部下设100多个党小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执行力。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教授的作用,实行“一带一”、“一带多”的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第三,注重强化品行养成。学院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明理意识、敬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密切党群关系,服务广大师生利益需求。第一,广察民情民意。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走出去”,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学院考察等方式“请进来”,学院广泛征求师生员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建议。第二,推动解决问题。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学院与董事会、院行政部门协同研究整改,推动改善办公条件,加强政校企合作,逐项解决教职工免费体检、生活困难师生帮扶等关系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第三,持续转变作风。学院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迎新”工作中开通“绿色通道”全程服务;在大学生征兵工作中开展“一站式”服务;在就业工作中开展服务毕业生“最后一公里”;在日常服务老教授过程中开展“三个一”活动。

三是坚持改革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形成改革合力。学院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品格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统一,推动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较好解决了人才培养脱离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和行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二,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创建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逐步构建了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借力助推发展。学院党委积极推动学院与郑州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助推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发挥体制优势推进内涵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东北师范大学委员会

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优势,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发挥谋划全局、科学决策的体制优势,提升办学质量。学校党委着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等方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第一,总揽全局谋划发展战略。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认真按照民主集中制关于“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发展战略,为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立足实际彰显办学特色。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学校在60多年办学历程中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做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决策,实行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该机制被列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全国进行推广。

二是发挥依法治校、依规管理的体制优势,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学校党委依法依规、积极开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益探索。第一,着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学校党委历时两年时间,主持制订大学章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第二,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为更好地规范权力运行,学校党委组织制定“三重一大”制度34项,严把招生招录、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经营、学术诚信七大关口,强化对招生、招聘、招标三大重点领域的监督,夯实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基础。

三是发挥统筹协调、有效运转的体制优势,传承班子优良传统。学校党委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统筹协调党政关系上的机制优势,传承“政治上坚强有力、事业上开拓进取、组织上团结统一、作风上廉洁自律”的班子建设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党政一把手团结共事、班子成员间协作配合的良好局面。第一,畅通党政一把手沟通机制。党委书记和校长相互信任、加强团结,是班子富有战斗力的关键。学校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日常事勤沟通,重大事先沟通,全局事深沟通”的机制。第二,形成班子成员间协调配合格局。学校党委每月召开一次校级理论中心组集体学习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暑期常委会研讨周活动,形成了“平时学习”加“集中研讨”的机制。

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紧紧抓住首批开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的重要机遇,积极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新阵地。主要做法有四点:

一是明确目标,着力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学校成立了校党委书记、院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校院两级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改革方案,明确“四个一”的新目标,即构建一个具有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的网络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大平台;打造一支集教育、管理、技术、研究于一体的专兼职网络文化建设精英团队;建立一套网络育人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成熟、理性、自律的大学生网民。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动力。第一,建立激励机制。将发表的网络文章纳入高级职称评选条件,在学校“先进工作者”评选中设立网络育人专项,将网络文化活动纳入到学生组织的评选评优。第二,建立考核机制。将网络育人纳入学院4年目标考核、辅导员工作考核、学生工作团队考核中。第三,建立培育机制。出台“网络文化建设支持计划”、“网络文化建设课题申报计划”等,划拨专项资金,对优秀的网络名师、网络平台、研究课题等给予支持。

三是整合资源,构筑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阵地。学习“易班”做法,以服务功能聚人气,以育人功能树正气。第一,建立研究平台。建立教育大数据研究所和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整合分散在各类管理系统中上亿条学生数据,搭建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第二,建立教育平台。开发“思政智库”系统,对大量论坛、社交平台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生成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分析报告;开发“成电先锋”APP,在移动平台进行党校学习、支部活动、支部会议等。第三,建立传播平台。开发“面聊”APP,动态生成以活动、兴趣、课程等为关联的多样化网络社交团体。第四,着力内容建设。建立“诚信档案”系统,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荣誉感;打造“启梦成电”等专题栏目,传递榜样力量。

四是强化队伍,铸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力量。选塑网络名师,遴选在网上网下有影响力的教师,组建网络名师工作室。强化学工队伍网络育人职能,要求辅导员、网建工作干事建设网络育人平台,将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从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入手,探索建立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创新。主要做法有五点: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高位实施特聘教授制度。我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思政课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对于维护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在教育部指导下,今年我区开展了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启动实施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

二是整合优质资源,建立特聘教授师资库。我区整合区内、区外社会各界人才资源,建立了“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师资库”。按照“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授课能力高超”的标准,从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区直党政机关,党校、社科联、社科院等社科理论界,以及有关企业共22个单位中,第一批择优遴选了40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由各高校聘请担任“特聘教授”学术职务,承担思政课4门课程及形势政策课的授课任务。同时,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我区高校的名师、专家已全部纳入特聘教授师资库。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做实特聘教授岗位。我区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建立特聘教授与高校思政课教师合作互助机制:通过共同组建教学团队、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听课周”活动、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特聘教授更多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加强对思政课课程开发、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四是直面学生问题,彰显特聘教授优势。各高校广泛收集大学生关注关心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向特聘教授反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积极探索菜单式教学改革实践。各特聘教授通过问答互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教学模式和“宁夏话”、“接地气”的全新话语体系,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深入浅出地进行释疑解惑,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特聘教授管理。我区专门制定出台了《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办法(试行)》,对特聘教授的选聘条件、工作职责、聘任程序、聘期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规定。每年对高校落实思政课特聘教授工作情况专项督查。同时,对特聘教授讲课工作量计入本人本职岗位工作量,力求构建确保特聘教授制度有效实施的长效机制。

清华大学委员会

作为“一市两校”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清华大学紧紧把握这一重要机遇,主动谋划、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学校党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党的建设,为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提供坚强保证。主要做法有3点: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谋划综合改革蓝图。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学校未来发展。第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在改革中讲政治、讲大局,努力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和落实到办学实践中。第二,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特别是对改革的领导,重大改革问题均由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决定。第三,运用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主动依靠和发动全校师生员工科学制订综合改革方案,使方案成为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注重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实施。学校党委坚持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相结合,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经验,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第一,全面统筹各项改革举措。学校党政密切配合,针对不同学科和院系特点分类指导,科学制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争取到2020年全面完成综合改革任务。第二,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教师分系列管理为重点,明确教师的选聘标准和岗位职责;以实施准聘—长聘制度为基础,鼓励教师致力于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以评价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为保障,支持学术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发展。第三,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实施《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将改革任务分解为10类92项专项行动逐一落实。

三是立足党建创新,切实保障综合改革进程。学校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第一,以章程制定为龙头,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学校党委以《清华大学章程》为统领,新建和修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等15项制度,启动了《管理体制条例》等一批重要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第二,以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开展院系负责人全球选聘试点,不断完善新时期干部“双肩挑”制度。第三,以基层党建为重点,凝聚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针对改革中学术组织变化的新特点,创新设置交叉学科党支部等党建工作新载体,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关闭窗口


机电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