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今天,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多样化,这些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人文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把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
1 我国德育发展道路
我国德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由此可知,实践是德育的基本特征,同时是德育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1.1 我国德育研究的几个阶段
根据我国《G1教育学》(1981-2005年)所转载的德育论文及其引用著作文献情况,可将我国德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1-1988年是德育研究的科学化阶段;1989-1998年是德育研究的现代化阶段;1999-2005年是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性化阶段。1981-2005年德育研究的中心课题以科学化为起点,经历现代化,特别是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后大跨步向人性化阶段进发。德育实践人性化发展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德育实践教育者之心。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受地域影响、行业影响较深,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德育实践形式忽视实践者主观能动性等现象普遍存在。
1.2 当前我国德育实践现状
(1)德育实践理念陈旧,“高、大、全”的育人理念无法满足当前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当前,高校过分期望大学毕业生能够个个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成为行业内的顶尖高手,成为技术尖兵、规划大师,但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德育实践理念陈旧是不争事实,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高素质、大视野、全面发展的人才,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过是帮助学生以其个人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发展道路,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2)德育实践过程形而上学严重,忽略德育实践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德育实践依据不同年级被人为地划分若干阶段,各阶段重视程度差异明显,并且把各阶段看成是彼此孤立、固定不变、没有相互联系的部分,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与直觉来设定实践内容,没有能够以发展、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德育实践问题,无法发挥德育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3)德育实践模式改革缓慢,难以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步。大学如同工厂,大学生如同商品,商品必须统一规格,功能一致。与此不同的是,大学生需要个性化发展以满足用人单位多样化需要。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德育实践模式相对固定、单一,变化周期长,高校一旦确定德育实践模式,短期内基本不会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