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以人为本德育实践理念的特点
德育实践理念即是德育实践的思想与观点。决定了德育实践的成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内涵为——与其他任何事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德育实践,不仅主张人是德育实践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开展德育实践、德育实践“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育人是德育实践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开展德育实践、德育实践“依靠谁”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理念即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
2.1 因材施教,寻找学生优势
“用人之长,人皆可用只用;用人之短,世无可用之人”。每一个学生特点各异,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类型丰富,过去成功就业学生的实例表明,越是特点突出的学生,往往越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曾经一段时间,高校德育工作一直深受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影响,该理论认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学生的劣势扭转为优势,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如一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那么就鼓励他尽可能多地参加演讲、辩论活动,多与人交流,多看相关书籍。经过一番努力,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必提高,但能否提高到成为个人优势的程度,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往往答案很难预料。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认为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优势,淡化劣势,通过努力使优势更加明显,毕竟当前就业压力巨大,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2.2 有的放矢,认识德育实践能力范围
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最终是要到社会中去检验大学教育成果,但是,高校德育实践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培养出社会对大学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与素质。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德育实践务必要有的放矢,做到“人所欲必施于人”,这里的“人”指的是社会与学生双方。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团队意识等等。笔者认为,大学期间最应该培养的就是解决问题能力与学习能力,由于校园环境与工作环境差异很大,面对的人与事、扮演的角色截然不同,因此大部分能力和素质应该在工作期间去提升和塑造。
2.3 德育实践是系统工程,非一蹴而就之事
德育实践的目标是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发展潜力,把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需要,促进个体需要的合理满足,最终实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使德育实践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手段。因此,大学生德育实践需要贯穿四年大学生涯,并且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德育实践内容。
3 以人为本的德育实践框架
提高德育实践效果,需要科学设计德育实践具体项目,明确各项目开展时间,确定各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有效途径,具体框架(见表1)。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德育实践,要先改变其工作理念,依据理念的变化,确定其反映的德育实践目标与内容,设计德育实践项目实现所需具体途径与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