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解决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2.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教育信息化要获得长远发展,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自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确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全新观念,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充分发挥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服务性,确保教育信息化得以顺利推进。
2.2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规划,打造数据共享平台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效性、持续性和前瞻性过程,必须加强长远顶层设计,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在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的同时,应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以便满足未来技术更新或教育模式转变。整体过程应按计划分步骤实施,结合高校实际发展、技术更新和教育模式转变进行微调,来完成整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建立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个系统的公共数据抽取出来,在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清洗和整合,存入数据中心公共数据库进行共享。为了增加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重要部门的数据进行同步双备份。深度整合各个应用系统,形成整体联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更好地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支撑。
2.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信息资源整体使用效益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做好信息化工作,首先需要得到高校领导层的支持,并以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作为保证。建立健全从高校领导到信息化专门机构的CIO制度来统筹协调,把信息化的规划、申报、招标、实施、应用维护及资源建设等环节工作具体地落实到相关部门,形成责任人制度,列入个人年度考核。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应用管理奖罚制度,培养一支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发动高校力量参与资源建设与应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便捷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科研水平与管理效率的目标,及时为高校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4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作用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意识与道德三个层次内容。教师信息素养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建设高效的师资队伍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制度,从高校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出发,每年分批次对教师队伍开展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培训。注重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教学能力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树立起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观念,逐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和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考核奖罚机制,把教师信息素养列入个人年度考核。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让广大的教师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并参与到项目建设中,熟悉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熟悉掌握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制作及教学资源应用,根据学科特点,分步骤向教师落实教育资源应用任务,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事业改革。
2.5 重视系统建设,建立投资与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要坚持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数字校园的硬件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的情况下,专项资金应重点应用于软件应用系统建设,每年预算中应预留一定的信息化培训专项经费,用于教师信息化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重视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使硬件设备设施、软件系统与教育应用紧密结合,提高先进的设备设施、优质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建立健全投资效益分析和评价体系,完善信息化管理规范和使用规则,充分发挥信息化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
3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