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求职者该做些什么?
光明智库: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新技术在推动新旧动能转化的过程中也延伸了产业链,创造了大量新岗位。广大学生、家长及再就业者、创业者都很关注的问题是:数字时代,将会催生哪些新行业、新职业,他们应该为此做哪些准备?
吴清军: 数字技术发展太快,很难精准预测会产生哪些新职业、新岗位。未来就业者需要培养好两种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并非简单的专业性技术能力;二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时刻保持学习状态。未来的创业者,除了具备以上两种能力外,更要培养一种自我判断的能力。创业能否成功,需要有市场预判、经营管理以及沟通交往的能力。我并不建议年轻人盲目创业,创业之前需要对自我能力进行评估,这是至关重要的。
黄荣怀: 当下,智能技术领域的人才已经供不应求,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家、数据分析师、信息安全分析师、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设计师、区块链专家等。目前,人工智能在服务业应用较多,如客服、销售、培训和开发岗位等。除此以外,“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式,如口译人员可以在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辅助下进行翻译,医生在智能诊断系统的辅助下对病人进行诊察。
《未来就业报告(2018年)》指出,2018年至2022年间,所需劳动力技能的平均转移幅度为42%;到2022年,至少54%的员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培训和技能提升。所以,未来就业、创业的学生非常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增强好奇心对学生来讲很重要,学会在冗杂信息中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良好的自控力对提高个人能力也很关键,这是应对变革时期的“软实力”。
马名杰: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技术创新瞬息万变,要准确预测十分困难。有些一度活跃的新业态、新模式,可能很快就被市场证明是失败的。归根结底,创造新岗位的主体是企业,它们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和试错。一般而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往往会产生人才缺口。例如,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估算,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分别达到450万、40万、103万、400万和450万。在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劳动者要注意提升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变挑战为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