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培养模式重构
光明智库: 有观点认为,我国教育多以“吸收性知识教育”模式为主,而人工智能需要通过深度学习进行,这对传统学习模式形成了挑战。未来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让现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优势荡然无存。这引发了对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思考。您如何看待?
马名杰: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迈向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知识结构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劳动者要具有更强的学习、适应、创新能力。
当前,各地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做了不少探索。但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创新潜质的培养,还明显不足。传统岗位劳动力能以多快的速度掌握新技能,从而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需求,是当前就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所以,我国教育模式需要加快转变的步伐,满足未来就业需求。
吴清军: 题中观点失之偏颇。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培养“专业性”人才,大量的课程都是技术或技能教育。但这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教育领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人才培养要求越“专”越好。未来,受人工智能冲击最严重的,可能就是这些专业性、程序性的工作岗位。但是,很多高校已经启动教育模式改革,应对上述挑战。培养方式上,已从专业性转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基于大量基础性课程,又增加了技术技能课程;培养模式方面,已从专业性思维培养,逐步转向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培养。
黄荣怀: 知识精加工型和知识贯通式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前者与“吸收性知识教育”类似,强调训练“如何寻找和记忆答案”,对问题的来龙去脉不要求过多思考,是一种浅层次学习。后者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理解问题语境、提出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记忆(存储)和信息加工(计算处理)方面,机器已经超过人类;但解决复杂问题方面,未来的机器难以超越人类。所以,无论是从基本生存能力,还是创新能力角度看,学生都需要从知识精加工型向贯通式学习转变。
“智能+”时代,学生之间存在“数字使用鸿沟”,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如何管理“数字土著”的学生,都关乎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我们可尝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到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翻转教学”等方式,弥补同质化课堂的教学缺陷,满足学生诉求;优化信息化环境,提升学习效率。特别应指出,要推动教育装备等产业发展,增加对教学硬件的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