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办学宗旨。大学校园里聚集着一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子,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道德水准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远后继有人的问题。为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开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当前,高校要适应新形势,切实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强化“四种意识”,打造德育特色。
强化理想信念意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们党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而坚定的共同理想信念的支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重要思想基础。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就更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大功夫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最高、最具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兴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高校,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回答好、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问题。
当今世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积极的、消极的因素都通过众多渠道影响着青年大学生。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如何始终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都要求高校要把握住“树魂立根”这一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树魂”就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之魂,牢牢把握知识为谁所用,知识为谁服务的方向性问题。“立根”就是要让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根。树魂立根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热情,达到“知、信、行”的统一。我们要真正做到目的明确、任务清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的大方向,把“树魂立根”当作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教育引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除了利用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形式强化德育工作之外,还要强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广大高校教师直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授业育人的职责,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如何,人格魅力如何,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全面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意识,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必须重视师德建设,强化师德实践。
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把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
大学生德育工作应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那么,什么是德育工作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从形势上讲,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外开放整体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有冲击性。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在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文明的同时,一些腐朽、消极乃至反动的文化思潮也随之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研究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给大学生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的广泛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自由和竞争,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但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直接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心理问题和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学业和就业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惘。三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影响的两重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进行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因之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强五弱”。一是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当代大学生非常拥护和渴望改革创新,希望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自我。但受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意识相对弱化。二是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在认知和情感上,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原则有较高的认同感。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社会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相对缺乏。三是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的意识很强,但辨别能力弱,在重大政治问题面前,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存在片面性。四是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当代大学生强调自我,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集体观念比较弱。五是个性意识强,承受能力弱。青年学生有表达个人想法和展示个人才华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但普遍存在着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弱化的问题,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的不适应情绪。正因为如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必须强化与时俱进意识,适时采取对策,准确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德呈现出的多样性、复杂性。
一是要认真抓好以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为内容的校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形成尊师爱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诚实守信的思想风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高尚的思想境界,扎实的工作作风,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广度、力度和深度。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工作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让外部的规范行为与学生的内在需求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各种新颖有益的形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当前大学生在需求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现实性,表现为政治需求更加直接,成功需求更加强烈,网上需求更加多样,社会需求更加广泛等特征。要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惟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如春风化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关键是解决两个意识问题。一是强化尊重学生的意识,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找准思想品德教育引导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传统的师生关系如父子的观念已不合时宜,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已改变为一种法律关系,是一对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双方,师生关系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就是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化带来的校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教育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是靠学校的强制,也不是靠师生关系中老师的地位让学生跟着走,而是要研究从学校到每一位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去成长。因此,德育工作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忽视和轻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教育的权利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必须改变和克服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现象,注重引导,将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信念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和研究如何让外部的规范行为与学生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也不是说学生想怎么样,我们就要给他们提供什么,而是要找到结合点,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需求。
二是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大学生德育工作要与努力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实效力。说到底就是要给学生更多一点关心,更多一点爱护,更多一些爱心,多办一些实事。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干部和教师,在涉及学生权益,涉及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问题时,都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努力做好我们应该为学生做的工作,以真心换真心,方可取得学生的信任。要充分认识到,如果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了尊重学生和为学生服务,工作做得越扎实,我们对学生的影响将越深刻,教育效果将愈明显。
合力育人即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德育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必须跳出学生工作系统小循环的圈子。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单是思想政治课的事情,是政治辅导员的事情,是党、团支部书记的事情,而是全方位、全过程、人人有责的事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合力育人的工作理念,确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这样一种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大循环、大环境。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切实搞好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在“管用上”下功夫。二是坚持在所有课程中渗透德育的内容,也就是说所有教师都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真正地既当好知识的传授者,又当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者。三是全力解决好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问题,为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师资人才保障。要通过引进、培养、培训、提高待遇等一系列措施,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德育工作队伍。四是必须抓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员工各尽其能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局面。高校的各部门、从事学校工作的每一岗位,对学生来说都是服务者,都要用我们的优质服务,都要用对学生的真情和爱护,来感染和影响我们的学生,引导教育他们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