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治理论学习 >> 正文

加强师德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2-07-15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摘 要: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通过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分析,提出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师德;教师;学生;人民满意教育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是一种文化、精神、学识、修养长期积累的一种人生境界、意趣、品味的综合素质,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高校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多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大力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基础性工作。

1、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必须成为人民道德的典范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传承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推动全社会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任。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因此说高校教师是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高校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价值观不断嬗变的特定成长时期,教师的道德品质,将会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趋向、道德品质发展和塑造自我的参照,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备受社会关注,也成为社会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劳动是塑造人格的劳动,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即处处为楷模,事事率先垂范。荀子《修身篇》中指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故尔古人曰:“师者,人之模范也”,“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一所高校,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完美道德情操的合格人才,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公民更高的道德标准,成为人民道德的典范,才能担当起教育人的重任,这也是我国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2、教师的师德是建设好一所高校的保证,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

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关爱学生,廉洁从教。教师只有做好了这些基本师德规范,才能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才能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并以此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而非“制器”,学校教育学生既要成人又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因此,我们既要“教书”,又要 “育人”;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经师”要求教师自己有真才实学,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技能,这样才能严谨治学,不误人子弟,“人师”即为人之师,教人为人之道。教人做人做事,首先自己应会做人。只有自己堂堂正正、表里如一,才能教出堂堂正正的人。[1]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和垂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当好学生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爱岗敬业,是做好教师工作和履行好教师义务的前提,而严谨治学是教师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师对待工作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一丝不苟的实干精神,还要做到严谨治学、精通业务。否则,不但会误人子弟,而且还会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负面作用,从而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是一个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人的精神世界,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这种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得到提升,这只有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教师热爱学生,才会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搞得更好。并容易形成师生之间和谐一致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对提高教育效果将起到积极作用。当今社会,招生腐败、乱收费、收受学生礼物等现象屡有出现,这是个别教师道德缺失的表现,是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安守清贫,廉洁从教,坚持高尚的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切不可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这不仅是为人师表的一个明显标志,而且是今天社会正气在教师身上的表现。

3、德育教育不仅靠学时的完成,更要靠教师的行为垂范来影响,靠一种长效的机制来保证。

德育是考察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目前,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很多,学校也开设了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并规定了严格的学时计划。当然,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时保证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教师的日常行为垂范才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的德育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周围人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表现对其影响是很大的,有时是决定性的,甚至可以改变他原有的认知。特别是教师从平时的教学、言谈举止所反映出来的观念、道德品质对其影响更是巨大的,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2]因此,教师要以高尚的品行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以端庄的举止和文明的语言来美化自己的形象,独善其身,率先垂范,终身师表。

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是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水平和教师德育素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育事业谓之“百年大计”,说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德育教育是一个不计功利的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人生各个阶段中教师持续的、反复的施加影响来实现的。社会对学校德育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对学校教师师德水平的评价,不是靠评估的指标,而是要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以及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大小来评判的。因此,评价学校德育教育要靠一种长效机制,那种简单的通过几个指标予以评判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形成误导。

4、校园文化是现时德育水准的反应与体现。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3]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师德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现时德育水准的反映和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花草山石、意境优美的雕塑、名人画像、隽永独特的碑铭、名言警句灯牌等表现出了文化的氛围,体现出了学校教师的整体素养,它既可使校园更加美观、幽静,也可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集中体现在校风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更是学校德育水准的体现和反应。它主要包括学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教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敬师爱生、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是德育工作的途径,同时它也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水准和效果。

5、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 明确师德规范。学校要加强全体教师师德教育,加强《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有关法规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教师从思想上明确作为教师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特别对新入校的教师不仅要进行岗位培训,更要加强师德培训及思想道德教育,并建立“传帮带”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信念。

⑵ 要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尤其是要体贴和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青年教师在学校内的比例急剧增大,他们在校内的待遇偏低,困难甚多,因此,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倾听他们的疾苦。学校决策时要认真考虑是否能够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好处,能否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国家的温暖,从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⑶ 重视学生评教活动。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工作的好坏,是否关怀和热爱学生,教学工作是否耐心细致,教师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师道德规范,学生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因此,经常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同时,通过学生评教活动,对表现好的教师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也能起到激励老师,使学生和老师关系和谐的作用。并可以通过树立典型,为全校教师树立一面旗帜。

⑷ 强化师德考核。要把师德评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一个依据,建立师德档案,主要包括政治立场、道德素质、诚信水平、业务水平、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人际关系、日常行为表现等。一方面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并通过教学督导和教师互评等措施,把教师日常表现记录在案,把师德建设与日常和年终考核挂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工资晋升和评先评优的参考。同时要经常性的开展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树立榜样,彰显楷模。通过师德考核使教师不断强化诚信受益、奉献受益的思想和意识,努力为自己教师的履历不断增光添彩,从而达到提高全体教师师德水平的效果。

⑸ 要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应当说党和国家是关注、关心这一问题的,并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还把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对教师的关心,继承了我国历来尊师重教的传统。然而,近年来由于社会上不加分析地片面夸大教育乱收费、招生中的腐败,甚至把教师定位为“高收入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心态产生了影响,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纠正偏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春生.师德、师风建设谈〔J〕.班主任,2005(6):5.

[2] 李春森.论师德建设与以德治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8):78.

[3] 郭兰瑛.师范生师德养成途径探析〔J〕.伊梨师范学院学报,2005,(2):10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