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传统的道德规范被打破,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起来,社会道德某些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与无序现象。受这些现象的影响,部分青年学生道德观和道德行为方式悄悄发生着畸变。大学生中许多自杀、伤害等事件的发生,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即忽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注与教育。因此,我们不能不反思:高校德育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走出效果不佳的困境?在对高校德育的审视中不难发现,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德育忽视学生人格品质教育。
从德育地位看,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重视的,但在一些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心目中,以及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高,重视能力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的首要地位只是局限于文件中,停留在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动作,人格品质教育即成为一句空话。
从德育理念看,高校德育存在的危机在于它没有能够讲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或者过于强调集体利益却轻视乃至忽视个人利益,大学生对高校德育所提倡的道德理念缺乏认同。由此产生了大学生人格发育过程中的困惑和危机,在道德方面出现内外冲突、言行不一甚至道德虚伪等现象。
从德育目标看,由于高校德育没有真正从道德的层次性出发确立具有层次性的目标,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强制划一和过于理想化,忽视个性差异性和道德境界的渐进性,大学生“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人格品质受到压抑,未能得到健康发展。
从德育内容看,关于高校德育原则和规范的提法尽管很多,但大都局限于经验性的阐述,很少涉及对人格品质内容的充分论证,即使偶有提及,也往往因为缺乏科学依据而不能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人格品质教育的应有重视,也就更谈不上人格品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德育方式看,高校德育长期偏重于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实施过程忽视大学生心理感受和个体体验,带有强制的他律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得不到强化和升华,影响了其良好人格品质的锻炼和形成。
从德育途径看,高校德育一向重视课堂道德教育的完善,但缺乏积极参与道德讨论和道德实践的组织与引导,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辨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强化;缺乏对道德情感体验的重视,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偏差;缺乏对大学生实践环节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指导,不利于道德规范有效地内化为人格品质,影响了他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人的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人的体格和精神上的特性、能力、经验、气质、意志等特质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健康、完整的人格品质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高素质人才必须是人格品质高度发展完善的人。适应时代发展,高校素质教育应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格品质方面做文章。
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以德治国”的本质就是“以德育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具有独特的重要性。高校既是社会选择、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中心,也是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中心。高校在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道德氛围。这种独特的人文道德氛围以高校师生的人格品质为主导,并向整个社会辐射,从而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大学生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长远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实施人格品质教育,既是高校德育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
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教育的功能是“育人”,即要“明明德”,要“成人”,要“新民”,要“至善”,开拓人的主动思维能力,升华人之所以为人的神圣精神境界,素质教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当代社会又是一个日趋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给予人们更多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机会增多意味着进取的途径增多和成功的概率增大,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冒险和更多失败的可能性。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有健全人格和深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互联网等的普及更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缺乏感情上深层次的联系,个体日益成为社会和各种集体之间自由移动的独立分子,要求个体必须更为坚强,更具有独立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无论社会和个人都迫切呼唤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教育。
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从人格结构来看,道德品质是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德育的目标和方式偏重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知识的灌输,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体验与道德评价难以做到和谐统一。要克服这种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把人格教育贯穿到高校德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从理论上看,人的品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格品质,这是个人成就和幸福最基本的主观条件,主要通过人格培养而形成。第二个层次是社会道德和法律品质,主要通过道德和法律教育来培养。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政治品质,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在以上三个层次的教育中,人格品质教育处于基础的地位,没有这个基础作为支撑,社会道德、法律品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实现高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基础。
重视人格品质培养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人格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自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促进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形成。人格教育有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的求知欲得到最好的发挥,发展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没有接受科学、系统的人格教育,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如自卑、多疑、意志力差、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等普遍存在。因此,高校德育重视大学生人格品质教育,既是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儿童少年时期人格品质教育的一次“补课”。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品质形成理论,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是青年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生活缺乏目标。人格品质一旦形成,不会轻易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人格品质的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更新德育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德育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出发,面对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格品质教育纳入学校重要日程并付诸实践。要树立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向讲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真实关系,既强调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人利益,让大学生对高校德育所提倡的道德理念产生认同感。
调适德育目标定位,从道德的层次性出发确立具有层次性的目标。改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理想化的期望,重视个性差异性和道德境界的渐进性,关注大学生“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使他们个性得到应有的张扬,人格品质得到健全发展。
科学设置德育体系,增加人格品质培养内容。要细化高校德育原则和规范,对人格品质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人格品质教育内容体系,并从全社会的范围内提高对人格品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人格品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加宽松有利的环境。
改革德育实施方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深化德育改革,促进高校德育从偏重于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忽视大学生心理感受和个体体验的状况向二者并重的方面转变,增强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自律性,使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得不到强化和升华,帮助其良好人格品质的锻炼和形成。
拓宽德育实施途径,着力培养在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优化。在重视课堂道德教育完善的同时,积极参与道德讨论和道德实践的组织与引导,把大学生道德辨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要的目标,不断强化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加重视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敏锐性,力求使大学生道德行为偏差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加强对大学生实践环节有针对性的关注和指导,使道德规范有效地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明确德育内涵的倾斜点,突出人格品质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犯罪增多的趋势,表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人格品质不健全。根据有关专家研究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日益加重的社会压力、不良影响有关,但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关系更为密切。因为社会压力和不良影响是外因,而学生的人生观不成熟、心理素质差、心理知识缺乏才是内因。内因是问题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德育应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新问题,重视基础道德教育环节,切实加强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使必要的基础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和谐发展,这是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