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人是“利他主义者”以及“利已又利人”的公益者,他们就活跃在我们的身边。令人瞩目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好人好事,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升华;平凡无奇的、确有共鸣效应的点滴琐事,也时刻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在全校形成学习、关爱、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风尚,带动和促进全校师生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让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到道德建设的强大力量和推动作用。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师生
(事迹:一方有难众人助,全院齐心暖学子)
2025年6月10日,当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的一名学子突患重病、家庭在高额治疗费用面前陷入绝境时,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如一道暖流率先涌动,第一时间发出的爱心捐款倡议书,像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全院师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师生纷纷慷慨解囊。五元、十元、百元……每一笔善款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牵挂,每一份心意都在诉说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滚烫信念。短短六天时间,爱心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形成了“一人有难,众人支援”的强大帮扶矩阵,让整个校园都浸润在守望相助的温情里。当学生家长颤抖着双手接过善款时,在场的许多人眼眶湿润了,这份爱心不仅为困境中的家庭送去了“救命钱”,更成为一堂直击师生心灵的“思政育人课”,它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刻体会到,在大平职这个大家庭里,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互助不是空洞的标语,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你我之间心手相牵的温度。它像一颗种子播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温暖与希望在岁月流转中永续传递,也让“团结互助”的校园精神在实践中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
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郑运通、来宇康
(事迹:教室遗珍皆妥还,学子清风遍校园)


郑运通 来宇康
2025年4月10日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淌进一号楼702教室。202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郑运通提前来到座位,指尖刚触到课本,目光便落在前排座椅上,一部黑色手机正安静地躺着,屏幕暗着,像等待主人的迷途孩童。他没有挪动脚步,只是悄悄在旁边坐下。十分钟,二十分钟,预备铃响了又落,始终没人来寻。课后,他拉着任课老师逐排询问,“您见过这部手机吗?”“请问是不是您同学遗落的?”得到的都是摇头。夕阳漫过窗台时,他捧着手机找到学生会值班室,一笔一画在登记本上写下:“4月10日下午,一号楼702教室拾得手机一部,等待未果,盼失主认领。”字迹工整得像他此刻的心情。无独有偶,5月8日晚9点,二号楼207教室的灯光亮得通透,该专业学生来宇康发现一部手机。他站在走廊里等了许久,逢人便问“您丢手机了吗”,直到教学楼的灯陆续熄灭。最终,他拨通了楼长的电话,“我把手机放您办公室吧,麻烦您帮忙留意失主。”次日晚八点,当失主握着失而复得的手机连声道谢时,来宇康只是挠挠头笑了:“谁捡到都会这么做的。”这样的温暖在平职校园里从不是孤例。郑运通登记时的认真,来宇康等待时的执着,都在诉说着同一件事:拾金不昧从来不是抽象的美德,而是藏在举手投足间的自觉。这不仅是个人品德的闪光,更是平职学子用行动书写的答卷。当每颗心都装着对他人的体谅,当每件小事都浸透着真诚,正能量便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校园里、在社会中,开出一片温柔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