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平职学院2025年第一季度“四德”典型人物事迹榜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4-23 [来源]: [浏览次数]:

【编者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发展,我校以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为抓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为基本原则,持续开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四个方面典型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正面激励和导向,着力提升学校软实力,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博学书院2024届毕业生王赢豪

(“四德”类别:个人品德)

王赢豪是博学书院2024届毕业生,现服务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古勒巴格镇人民政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王赢豪在毕业季作出的无悔选择,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校期间,王赢豪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受学长西部服务经历的感召,他毅然报名参加西部计划,以综合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赴疆服务资格。怀揣着祖辈20年前在新疆奋斗的记忆,他跨越三千多公里,来到这片热土。面对干燥气候、强烈紫外线等艰苦环境,王赢豪迅速适应并投入工作。在古勒巴格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他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牧民宣讲政策、解决困难。作为推普志愿服务队成员,他创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还发挥特长用地道的河南梆子唱段,架起了豫新两地的文化桥梁。工作中,他克服思乡之情,通过远程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让家人放心。他常说:“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王赢豪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青春誓言。从豫中平原到天山脚下,王赢豪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能仰望星空,更愿脚踏实地。他像一株倔强的胡杨,把根深深扎进边疆的土壤,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最耀眼的光芒。

护理学院学生欧甜苑

(“四德”类别:个人品德)

护理学院学生干部欧甜苑,始终以“修身律己、德行为先”为人生准则,用温暖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寒假期间,欧甜苑与同寝室室友因沟通误会在宿舍群产生分歧。面对剑拔弩张的氛围,她始终保持理性克制,没有在网络上激化矛盾,而是选择“当面说清楚”。当其他同学为她抱不平时,她总是淡淡一笑:“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心结自然就解开了。”这份难得的包容之心,为后续事件的温暖结局埋下了善的伏笔。开学后欧甜苑没有提起假期里两人的不愉快,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不久后的一个凌晨,一声痛苦的呻吟打破了寂静。室友突发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欧甜苑瞬间从浅眠中惊醒。没有丝毫犹豫,这个平日温文尔雅的女生立刻展现出班干部的飒爽担当。她一边迅速拨打校医室电话,一边为室友穿好外套。她果断背起身体虚软的室友冲向医务室——她单薄的身影却充满力量,奔跑时不停叮嘱:“别怕,我在呢,马上就到了。”这短短几百米的路程,她用行动诠释了“勇担使命”的真正含义。当校医初步检查建议留观后,欧甜苑毫不犹豫地整整守护了12个小时。她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定时为室友测量体温、喂水服药,用温热的毛巾擦拭对方额头的冷汗,轻声安慰:“医生说情况在好转,别担心。”天亮后,她又强撑着疲惫的身躯陪室友到医院就诊,一上午满头大汗地跑前跑后,挂号窗口前的长队里有她笔直的身影,缴费机前认真核对信息的模样令人动容,取药时反复确认医嘱的细致更显真诚。当室友歉意地提及寒假的误会,她轻轻握住对方的手:“那些都是小事,你好好养病最重要。”没有半句苛责,只有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此次事件后,当老师提出表扬时,她却腼腆地说:“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做的事,何况我们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这种不骄不躁的谦逊品格,让她的榜样力量更加深入人心。欧甜苑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在细微处彰显着人性的光辉,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校园里的温情之路。

汉服社学生申正浩、赵诗钰、刘子艺、吴硕等

(“四德”类别:个人品德)

阳春三月,平职校园内春意盎然,同学们身着华裳,在春日暖阳中掀起一场场古韵新风的文化浪潮。从樱花纷飞的平西湖畔,到庄严肃穆的舞台演出,从汉服主题的河滨公园到跨学院的文化联动,社团成员们以汉服为媒,让千年衣冠之美在校园内外绽放出新的活力。这每一场精彩展示的背后,都凝聚着汉服社学生申正浩、赵诗钰、刘子艺、吴硕们的辛苦付出。汉服的护理与保养需兼顾面料特性、形制结构和文化传承。为了守护华裳之美,他们四人连续三周放弃午休,在汉服社里耐心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挂烫机、整理衣襟褶皱,确保每一件衣服形制端正、纹饰平整。细心核对服装款式,颜色,材质后,将衣服分类配套,整齐悬挂在衣架上,配饰也做好分类收纳,为后续活动提供便利,更以躬身实践弘扬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中“衣冠载道”的精神内涵。四人默契配合的身影,展现了当代青年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的奉献品格,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以衣为媒,以行育人”的温暖风景线。据悉,其整理的服饰多次在学校活动中亮相,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备注:申正浩(博学书院蓝天社区21级空中乘务五年制1班)、赵诗钰(经济管理学院23级大数据与会计1班)、刘子艺(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2班)、吴硕(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4级智能控制技术3班)

红韵志愿服务队宣讲团

(“四德”类别:社会公德)

2024年11月,红韵志愿服务队宣讲团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与饱满的实践热情,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队,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宣讲团成员化身“红色信使”,让沂蒙精神的火种在多元场景中闪耀光芒。在主题班会上,他们以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感人故事为切入点,配合沉浸式情景剧演绎,让台下师生湿润了眼眶;在社团纳新现场,别出心裁的“沂蒙精神快问快答”互动游戏吸引数百名学生踊跃参与,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转化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在学院报告厅的专题宣讲中,团队成员结合沂蒙老区脱贫攻坚的今昔对比,用详实数据与生动影像展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的时代传承,引发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走出校园,宣讲团的足迹更延伸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矿企业会议室,让红色基因与产业报国情怀同频共振。每场宣讲结束后,总能看到学生自发组建“沂蒙精神学习小组”,或是社区居民主动分享祖辈参与之前的家族故事,形成“宣讲一场、带动一片”的裂变效应。作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红韵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用青春的热忱与扎实的行动,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们以“火种”般的担当,照亮了青年学子的信仰之路,更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生死与共”的精神谱系,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接力传承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教务处刘秋伟

(“四德”类别:职业道德)

教务处刘秋伟同志以“严谨细致、主动担当”为座右铭,在教育服务岗位上深耕细作,用热忱与责任勾勒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动人画像。作为教务管理的“多面手”,她一人挑起外聘教师管理、教师培训、技能竞赛统筹、精品课程建设及省级双师认定等多项重任,在常态化的加班中践行着“工作无小事”的职业信念。在兼任2023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辅导员时,她将“育人温度”注入学生工作的每个细节。她了解到学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生活困难的情况后,不仅鼓励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还为他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当得知该生由于挂科一度想放弃学业时,她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帮助他重拾信心,通过制定复习计划、提供复习资料和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助力该生顺利通过补考。这种细致周到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和支持,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从晨光熹微的日常工作,到夜深人静的学生谈心,刘秋伟始终坚守在教务管理的繁琐与学生工作的细碎中,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赤忱。正如她常说的:“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我愿做永远燃烧的火种,既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点燃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刘秋伟同志以实际行动,成为教务处当之无愧的标杆、师生心中永不褪色的榜样。

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王宇晨

(“四德”类别:职业道德)

在平职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青春洋溢的身影。他们是老师,更是学生口中的“姐姐”“哥哥”;他们用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同理心,将“关心关爱”融入日常点滴,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者。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王宇晨,察觉到23级数控班级某学生,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他从不向家里要钱,靠打寒暑假工交学费,供自己的日常开销,冬天也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像样的羽绒服。当天晚上,王宇晨便从家里拿来了棉衣和保暖卫衣给学生穿上,学生感动地说:“能来到平职,遇到老师,是我的幸运。”随后,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慧为该学生申请了贫困资助,并报名参加了冬季送温暖的活动。学校常态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与物质上的关爱,更在精神上给与巨大的鼓舞,让被资助的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只要勤奋学习,勇于追梦,学校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孙维

(“四德”类别:职业道德)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部孙维老师,致力于手穴砭术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注重“心理+身体”的育人实效,创立了手穴砭术工作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孙维老师充分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举行手砭工作室“手疏有约”活动,走访各院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她教授学生识别和预防各类疾病,从源头施测提前干预,将疾病扼杀于摇篮中,目前我校受益人数已达650余人次。值得关注的是,手穴砭术的预防性筛查已显现显著成效,部分学生经过孙维老师的健康检查提醒,及时发现了身体的问题,做到了及时检查、及时治疗,心理和身体状况经过手穴砭术的调理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手穴是身体的镜子,更是心灵的窗口。” 孙维老师常说。她将传统砭术的“治未病”思想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教会学生通过手部穴位养护身体,更引导他们建立“自我觉察,主动调节,正向成长” 的心理韧性。如今,手穴砭术工作室已成为校园里的“温暖驿站”,学生们口口相传:“压力大时按按手穴,不仅能缓解疲惫,更像是给心灵做了一次‘深度 SPA’。”孙维老师以传统文化为笔,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画卷上,书写着“古为今用、身心共养”的育人新篇章。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赵彧佳

(“四德”类别:职业道德)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赵彧佳,现任2024级营养配餐专业辅导员兼院系心理健康专员。她始终秉持“以德立身、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深耕育人一线,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与思想引导等工作中展现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卓越风采。作为院系心理健康专员,赵彧佳老师精准把握学生心理需求,构建起“预防,干预,成长”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2025年春季学期以来,她围绕“情绪管理密码”“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学”“压力应对与心理韧性培养”等主题,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4场沉浸式心理主题班会,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此外,她每月细致梳理2023、2024级共160余份心理健康监测表格,建立“一生一档案”动态跟踪机制,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重点关注对象,为早期预警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赵彧佳老师将“走进学生心里”作为工作准则,坚持每周深入宿舍开展“谈心夜访”,当面对一名心理状态异常学生,她耐心疏导至深夜1点,直至学生情绪稳定,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在学生突发受伤就医时,她先行垫付500元医药费,并全程陪同检查。从心理课堂的创新者,到深夜谈心的倾听者,再到应急处置的守护者,赵彧佳以“四有好老师”为指引,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育人华章。正如她在工作日记中所写:“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我愿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提灯人,用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龚晗

(“四德”类别:职业道德)

今年“挑战杯”备赛期间,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龚晗以“育人者先育其心,指导者先导其行”的理念深耕备赛一线,用智慧与陪伴构筑起学生科创梦想的阶梯。备赛初期,龚晗主动牺牲周末与晚间休息时间,在办公室为学生答疑解惑,她不仅耐心帮助他们梳理思路,还亲自联系企业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在项目攻坚阶段,她陪同学生修改方案,逐字逐句推敲答辩稿。在指导学生过程中,龚晗老师形成了独特的“三阶段指导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总是用启发式提问代替直接给出答案。“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里?”“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解决?”这样的对话在指导过程中屡见不鲜。参赛队员回忆道:“龚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让我受益终身。”龚晗老师的故事,是无数深耕教育一线教师的缩影。他们用智慧与爱心点亮学生的科创梦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技师学院学生管理科

(“四德”类别:职业道德)

随着学校全民健身月活动的火热启幕,技师学院学生管理科以实际行动响应“健康校园”号召,聚焦学生运动需求,精心打造优质运动空间。针对3号教学楼旁篮球场地因长期使用出现的地面磨损、标线模糊等问题,科室主动筹划场地翻新工程,自购环保油漆、专业划线工具等物资,组织教师团队开展为期一周的施工改造。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仔细地清理场地、调配油漆,一笔一划地重新绘制篮球场地的边界和标线。经过数天的努力,原本有些破旧的篮球场地焕然一新,清晰的线条、崭新的漆面,为同学们打造了一个更加舒适、专业的篮球运动空间。“翻新后的场地就像换了‘新皮肤’,看着就有打球的冲动!”路过的学生纷纷驻足点赞。从“旧场地”到“新活力”,学生管理科用双手创造改变,让体育精神与劳动教育在校园里同频共振。正如参与施工的老师所言:“每一道线条都是对学生的承诺,希望这片球场不仅能承载汗水与呐喊,更能成为同学们青春记忆里的温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