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平顶山7月9日电(常钦通讯员 魏宏伟)今天,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里,浙江富豪时装有限公司与学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训基地”授牌签约仪式拉开帷幕。近年来,在公司与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教学改革的同时,企业也互利共赢。
近年来,尽管毕业时间未到,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基本上已有80%左右确定了工作岗位。而这一切得益于该院 “立足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及大力实施推行的工学结合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从最初的与河南平禹煤电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零学费培养,实习就业零距离对接的“双零模式”的探索,到如今逐步形成的订单教育的“共建共管共培养”的“六对接”模式,实现了校企之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对接;学校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就业的对接。企业受益,抢先获得自己满意的人才;学院受益,专业建设及学生培养有保证;学生受益,解决了生活之忧和就业之忧。根据岗位需求开设针对性课程,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也实现了“学院培养人才”和“企业需要人才”的直通,形成了校企利益互惠机制。
强化培养,让学生成长成才
“订单式”培养,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降低了企业的人员培训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学生一毕业即就业。“今年过节不回家了。我和妻子用我们这两年的积蓄在伊犁市区买了房子,70多平方,20多万,我们已经决定扎根在新疆了。”谈起目前的情况,2009年毕业于该院,现在伊犁永宁煤化公司潘津煤矿工作的马勇显得很高兴。为了照顾怀孕的妻子,去年11月份马勇把父母也接到了伊犁市的家中,一者老人在身边可以尽尽孝,二者爱人现在怀孕了,老人过来后,也有个帮手。同样是该院2009届资源开发系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毕业的王萧,在2011年4月担任了河南煤化集团永煤新疆永宁煤化综合部部长,年收入25万左右。
坚持服务,发展中实现共赢
作为煤炭行业的一所高职院校。针对矿井综合自动化采煤工作面对操作人员数量要求极少而涉及的专业面极广的特点,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了大学生订单采煤班培养计划,构建了“一主两辅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即:以煤矿开采技术为主,以掘进和通风为辅,覆盖矿山机电、机械维护、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等多方向,培养系统掌握“破、装、运、支、处”五大采煤工序的一专多能人才,确保了大学生采煤班今后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大学生采煤班的培养,为煤炭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范例。2012年,该院围绕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培养打造了大学生掘进班、大学生机电班、大学生通风班等。此外,该院服装设计专业依托学院服装实训工厂,与浙江富豪等服装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完善“企业+课堂+岗位”校企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对接,做到人才培养“源于企业,用于企业”。
“职业教育,学校能选择的不是最优秀的生源,但是通过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把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好,尊重他们每一次学习所获得的进步,实现他们每一次学习收获累积‘教育附加’,让每个学生个体都实现‘教育增值’,让企业受益,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担当的责任。”该院院长任文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