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实验班,从2005年开始举办至今,从这里共走出了236名毕业生。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毕业生不但实现了100%对口就业,而且目前约有20%的毕业生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约75%的毕业生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个班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和北京京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以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外冠名为“软件研究所”。平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以该实验班为代表创造的“平职学院就业现象”,令人瞩目。
一所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何以在本科生、研究生如林的高科技行业立足,并创造出一番不俗的业绩?带着这样的疑问,近日,记者走近了这群学生。
抓住学校提供的实战机遇,倾力为之付出
乔崇是2008年从京胜软件研究所走出的首届毕业生中的一员,目前供职于京胜公司,并被聘为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这是一位身材修长、长相文静的姑娘,4年多的工作历练,让她多了几份干练和成熟。在与记者的聊天中,乔崇满怀感慨地说:“在研究所项目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软件的研发中而不觉得苦累,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笔财富,受用至今。”
据平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王德永介绍,这个项目组是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承接的为平顶山市科技局、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而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2005年,原平煤集团交给该学院一个科研项目——研发“矿井生产仿真系统”软件,时任计算机系副主任的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探索培养学生的新途径,于是挑选了乔崇等喜欢软件研发的学生进入项目组。最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该项目达到了技术要求,锻炼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乔崇回忆说:“放寒假的时候,我和几位同学仍留在项目组边实践边学习。记得天很冷,一直下着雪,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离开。在项目组的那段时间,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这真的是一段很难忘的时光。”
2008年,平职学院在项目组的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研究所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战场,京胜公司总经理王喜胜成为该软件研究所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接纳了该软件研究所的部分毕业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乔崇走进了京胜公司。
乔崇的学弟袁帅锋和张空军去年从该研究所毕业进入京胜公司工作。他们告诉记者,到公司安顿下来后,很快就融入到公司的业务中去了,并没有不适应的地方,因为在学校时参与的项目与现在的工作性质差不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乔崇、袁帅锋、张空军等人既有学习的兴趣,又得益于实验班所创设的仿真企业环境,他们抓住学校提供的机遇,倾力为之付出,成功叩开了职场的大门。
动手能力强,为职业之路打牢根基
就在平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软件研究所项目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艳齐走进平职学院。选聘员工,并与学院商议合作办“订单班”的事宜。于是,从2009年开始,在校企合作创办京胜软件研究所的基础上,平职学院又有了捷安高科特色班。
记者在捷安高科公司见到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专业2010届毕业生崔跃辉、孙旭生、朱坤华和任春雪。超强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如今他们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经了解,捷安高科公司与平职学院第一批合作培养的“订单班”的几十人已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据王德永介绍,捷安高科特色班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并按照合作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专业课教师、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强调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的建设与融合,构建了具有各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开发涉及到具体每一行代码怎么实现和代码的阅读能力、软件工程的概念在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能力等。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去体会认知,如果没有自己实际动手的过程,无论多好的老师或是书籍,也只会让学生对抽象的东西一知半解,一旦面对实际问题,还是会无从下手。”王甲喜、崔跃辉等人表示,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学校的培养模式密不可分。
据了解,平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软件研究所把培养“员工型”毕业生的理念应用在教学中,积极和企业联系,掌握企业用人标准,并根据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做到“专业设置因企业发展形势而变,教学组织缘企业需要而变,教学方式应学生上岗求职而变”,实现了与合作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完美融合。这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职业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踏实肯干,高职生感动用人单位
崔兵伟是平职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2008年毕业后应聘到福建省茂盛建设工程公司,日常工作地点在郑州。“我来自农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愿意从基层干起。”崔兵伟语气坚定地说。
在平职学院求学时,崔兵伟曾经和乔崇在同一个项目组。“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忙到半夜。项目组所占用的教室,不分节假日,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同学们似乎没有了时间观念,经常忘记吃饭睡觉。”崔兵伟说,“没有那段在项目组的经历,我或许早就被公司淘汰了。”他在这家公司的5年间,公司辞退了许多人,本科生被淘汰的比比皆是。崔兵伟勤奋诚实、敢于吃苦、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打动了公司老板。2010年,公司奖励给他一辆车,并每月报销1000元油费。
与崔兵伟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暴志昭和杨文科,他俩都是平职学院2008届毕业生。他们同在河南新世纪拓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工作,均担任了部门经理。谈起感受,他们说,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在母校的学习。当时,河南新世纪拓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母校建设网络实验室,老师安排他们几个学生在这个项目中实习。“在其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经常熬通宵。”暴志昭回忆说,记得一次排网线,需要把100多根电线捆成四方形。接到任务后,他就和一起实习的同学一丝不苟地扎了起来。当四四方方的20多米网线摆在师傅的面前时,师傅赞叹道:“没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耐力,很难将这么多根电线扎成这么标准的四方形。”实习期结束后,他和杨文科即被这家公司录用。
京胜公司总经理王喜胜认为,平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员工型”毕业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了该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为企业节约了用人成本。他在评价该学院的毕业生时用了“好用”一词。他说:“这些毕业生踏实肯干,他们的‘吃苦、吃气、吃亏’精神和‘不讲区域、不讲岗位、不讲报酬’的就业理念使得他们发展后劲十足,最终助推他们凭借真才实学走上更高的岗位,获得高职生在国企中难以获得的丰厚薪金。”
平职学院院长任文杰说:“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非常明确,那就是为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字,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的‘职’字。‘高’的内涵是高技术、高能力,‘职’的要求体现在职业性上,体现在与企业之需、与社会之需的对接上。平职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在学校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们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的心态进入社会,吃苦敬业,向着憧憬的职业梦想进发,值得学校的每一名学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