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以人为本理念的伟大实践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动员队伍、鼓舞斗志、推动实践的正确指导作用。一旦这一科学理念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深入理解和掌握,就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珍惜和抢救生命的神圣使命感,在内心深处升起无私无畏、奋不顾身、勇敢拼搏的浩然正气,并转化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力量。

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执政理念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坚持将其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先秦的《管子》,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表达。我们党继承了其中重视人民作用的合理思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加以改造、充实和发展,使之成为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党中央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和解释以人为本的。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时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概念,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含义。首先,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世界上具有智慧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伟大生命。与其他一切事物相比,人是唯一能动的、可延续的、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改变世界、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三,更重要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不仅是主体,也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主人。各级人民政府的成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公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因此,我们党一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自己的宗旨,要求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以实现、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这次抗震救灾充分显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动员队伍、鼓舞斗志、推动实践的正确指导作用。事实证明,一旦这一科学理念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深入理解和掌握,就能激发起人们热爱、珍惜和抢救生命的神圣使命感,在内心深处升起无私无畏、奋不顾身、勇敢拼搏的浩然正气,并转化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力量。既然是以人为本,救援队伍就必须把抢救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去保护人民的生命。既然是以人为本,当面对严重破坏、极其险恶的环境和十分危急的任务时,就必须以人民自身尤其是人民的军队为本,依靠他们发挥人的主体性,去勇敢拼搏,创造奇迹。有报道显示,我们的部队在道路堵塞、余震不断、狂风暴雨的情况下,冒险行军21小时,首先到达重灾区,为抢救生命及时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的战士不顾危险,不受所谓“72小时生命界限”的束缚,向死神手里夺回人民的生命等。这一系列活生生的故事使人们觉悟到,面对自然造成的灭顶之灾,人民不能靠天,也不存在什么救世主,只有在自己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人民政府,依靠自己的子弟兵,依靠自己的医生、护士、消防员、人民自己,等等。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实际上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民。这次抗震救灾,构成了一次最生动切实、最具说服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极大地巩固了中华民族必能振兴的坚定信念。

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才能提出并赋予“以人为本”以全新的科学的含义,使之成为凝聚人心、团结大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将其贯彻到行动中,成为指引正确方向、克服艰难困苦、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陈志尚/作者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