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人文精神的历史性洗礼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困难和灾难的斗争史,与自己命运的抗争史。

这次抗震救灾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至高理念。在这场斗争中,我们感悟到崭新的、震撼人心的时代精神的潮涌。紧随着山崩地裂后展开的奋战,始终以抢救人的生命、以抚平受灾的伤痛为首要的出发点。生命的价值,人民的安全,成为空前的最高音符。无数感天动地的行为,都在拨动共同的旋律:以人为本。如果超越现实的物质生活,从精神层面来考察,这一次抗震救灾中的人文关怀,足以够得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次历史性的、伟大的人文精神洗礼!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是以人文精神开拓道路的。新生的市民阶层高举人道主义、人权的大旗,以人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压迫,传播崭新思想,营造革命舆论。从文艺复兴开始,人文精神就一直是社会新生力量中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在对人的赞颂中,封建教会的权威黯然失色。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公之口赞叹:“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智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洞察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文精神的兴起,是人类觉醒、人的解放的历史性阶梯,思想意识上的这种提升,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踏步前进。由此,人类翻开了近代史的崭新篇章。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的解放必然经历不同的主题。在中国这样曾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人的解放的历史性跨越更加复杂和更加艰难,所以人文精神在中国的成长有着自己特殊的逻辑和历史使命。像西方启蒙运动那样直接地讴歌人、赞颂人,崇尚生命,并不能有效地使中华民族摆脱生死存亡的困境,真正地使劳苦大众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首先是通过革命打碎旧的社会制度,解放对人的束缚和压迫;其次是构建新的社会制度,为人的解放奠定前提和基础;再次是努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解放提供物质条件。事实证明,在这样的历史登攀中,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

然而,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从斗争主题到和谐主题的兴替,是全方位的、复杂和深刻的,尤其是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长期的革命斗争,艰难的建设使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英雄主义色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成为升华的革命情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直干云天的豪气,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既贫穷落后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走向现代化的辉煌。

历史适时地开始了在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刻变迁,这是以人为本主导的深刻变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这一切绝不只是响亮的口号。灾难同样也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抗震救灾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当今中华民族的思想进程。

对人和生命的尊重,是英雄主义牺牲奉献精神的升华,是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展现。过去,我们在革命斗争中不得不作出牺牲,生命的付出成为社会进步的代价;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对生命的呵护反映的是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只有呵护尊重每一个微小的生命个体,整个民族才能显示出不可战胜的力量。 (孙力/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