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尊重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也要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导向。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科学理解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强调作为出发点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放到周围的社会条件中来进行考察,立足于通过改善人的现实状况来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确立科学的以人为本观念,牢牢把握工作的正确导向,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决不能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来,更不能搞以自我为中心。
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落到实处。坚持"三贴近\",是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则。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和成果的受益主体。群众的意愿和需求,总是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反映着我们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反映着人们对工作成效的切身感受和希望。因此,把"三贴近\"原则落到实处,必须在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群众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群众的感受来评判我们工作的成效,努力满足群众的需求。这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正确思路。同时也要看到,人们的意愿和需求是分层次、多方面的,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和利益追求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把满足人们的需求同引导人们的需求统一起来,把坚持政治思想上的同一性同适应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把实现党的决策意图同反映人们的意愿统一起来。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和生活的主人,对于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他们最了解,对于什么活动适合于自己他们最清楚,对于工作的实际成效他们最有切身感受。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观念,在工作中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要看到,自发的群众活动难免会产生某些局限性,因此,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而应按照"领导就是服务\"的要求,牢固树立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把加强领导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引导寓于服务之中。
引发人们的共鸣,讲究加强教育和开展宣传的艺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教育工作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关键看教育内容能否入耳入脑。要做到入耳入脑,前提是教育的内容必须引发人们的共鸣。立足于引发人们共鸣讲究宣传艺术,应注意区别不同工作方式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工作着力点。比如,大众传媒宣传应着力增强普适性,也就是要结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从众多的个性思维中归纳出共性的问题,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增强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
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适应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人们就业岗位、利益分配、工作和生活方式等的多样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人们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等的愈益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结合起来。要立足于满足人们求富求助的普遍意愿,把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同帮助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立足于人们求知求乐的需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立足于人们民主参与的需要,促进人们从"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转变,提高人们的参与积极性。
维护和发展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水平。面对人们利益追求多样化的现实,精神文明建设应时时处处体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的要求。一要注意区分党内党外。党内教育应多讲大局、多讲责任、多讲问题、多讲要求,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社会宣传则应多讲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多讲发展前景,以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注意引导与服务相结合。既要进行必要的灌输,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平等交流、以理服人,特别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以实际行动增强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处理社会问题和群体事件,应把说服教育、解疑释惑与关心帮助、排忧解难结合起来,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处理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应把从政治上考虑与尊重群众的知情权统一起来,审时度势,掌握宣传上的主动权,维护好大局,维护好群众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