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灾区札记:救咱亲人不言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抗震救灾战场,遍地英雄。奖怎么评,功怎么记,是个难题。当我和“铁军”某炮团郭团长谈起这个问题时,他说:“我问部队官兵,救咱父母要功吗?兵答,不要;救咱兄弟姐妹要功吗?兵答,不要。我又问,为抢救人民,咱们‘铁军’要冲锋在前立大功,这个功要不要?战士们口号喊得震天响,要!要!要!”一个在平时看似复杂的问题,在灾区变得简单起来。战士不争个人的小功,要为人民立大功,这种功是同人民的利益、解放军的荣誉联系在一起的。郭团长讲了一个例子:地震发生后,他带领400名突击队员远程机动,在夹金山下集结,准备第二天一早翻越雪山,向汶川开进。没想到,第二天凌晨5时多,附近村庄来了200多名群众,有老人,有妇女,还有儿童,他们各自带着在家做好的饭,送到官兵们手中。官兵们含着热泪吞咽下群众送来的“百家饭”,豪气冲天地翻过夹金山、梦笔山,比上级规定的时间提前18小时赶到汶川。正是从这些平时难以体验到的经历中,我们年轻的“80后”“90后”士兵们,真正领会到一个道理,即人民为什么把我们当子弟兵,我们为什么视人民为父母。“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有了这种经历,我们年轻的战士读起陈毅元帅上世纪30年代写的这首名作,会感到这就是现实的写真。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对军人激励的作用也相当大。有一位叫代勇的副团长,从部队驻地河南回到四川家乡抗震救灾,妻子吕绣娟给他发了一条短信:“亲临现场、争分夺秒;作风严谨、且莫官僚;做秀作态、亲人不要;不忘四川养育恩,不然回来就离婚。”这位在郑州一学校当老师的妻子,提出的要求看似苛刻,实际上是用心良苦啊!灾区是课堂,人民是老师,战士永远是勇士! (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