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运良(前左)带领医疗小分队在四川安县界牌镇偏远农村为受灾群众巡诊 黄庆锋摄
深圳市边防支队王强支队长为赴地震灾区救灾的医疗小分队送行
黄庆锋摄
深圳市边防支队王华政委(右)在深圳机场迎接胜利归来的刘运良(中) 黄庆锋摄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一线,有一位肩扛大校警衔的老军医,他两鬓花白,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但依然精神矍铄,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带领救护队员从废墟中抢救幸存者,救治受伤群众,并用滚烫的爱抚慰着受灾群众受伤的心灵。他,就是59岁的广东公安边防总队深圳边防支队卫生队队长刘运良。目前,刘运良作为公安部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团成员,正在全国巡回宣讲抗震救灾事迹。主动请战 奔赴抗灾一线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得知这一不幸灾难后,从事了40年军医生涯的刘运良,深深地为灾区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到痛心。13日凌晨4时,彻夜未眠的他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广东边防总队立即组建220人的救援队赴四川抗震救灾,深圳边防支队派出12名医护人员参加。刘运良不到半小时就召集完成组队任务,并迅速做好开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名单上报到支队时,考虑到刘运良年纪较大、任务艰巨、灾区条件恶劣,支队长作出决定,不同意刘运良参加。“我是一名老同志,有实践经验;况且,我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军医,到灾区救护伤员责无旁贷!再过一年我就要退休了,请组织允许我打好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仗!”在灾难面前,经历过多次艰难险重任务的刘运良坚决要求亲赴地震灾区,并向支队领导递上了请战书。刘运良参战的决心感动了支队领导,最终同意他带队参加。此时,刘运良的爱人正在国外出差,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岳母。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悄悄收拾好行李,用善意的谎言“安慰”岳母说自己去外地出差一段时间,并给爱人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开了家。5月13日上午9时,刘运良率领深圳支队赴灾区救援医务人员,带着满满十几大箱药品和医疗器材,来到深圳宝安机场集结。上午11时,广东边防总队抗震救灾救援队乘两架包机从深圳飞赴千里之外的四川地震灾区。连续作战 救助百名伤员13日下午1时30分,救援队到达成都。为尽快到达灾区,救援队随即驱车前往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时间就是生命。13日下午6时,刚放下行李和物资,刘运良顾不上路途的劳累,立即带领医疗小分队来到汉旺镇政府附近,冒雨投入救援工作。此时,离从深圳出发已有10小时。但在夜幕下,刘运良看到一片片残垣断壁、一堆堆废墟,以及灾民满脸泪痕、悲痛欲绝的情景,刘运良的心猛地收紧了,他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幸存者。“救人要紧!”面对余震不断、楼房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危险,刘运良第一个走到废墟中搜寻被困群众。夜色中,他带领队员们在汉正街、炭市街等地的废墟中,呼喊着、搜寻着……由于当时天降中雨,灯光不足,至凌晨4时还未发现幸存者。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救援工作,救援队就在旁边的大巴车上稍事休息。“这里有一个幸存者!”14日早上6时40分,刘运良和战友们终于在炭市街一栋坍塌的五层楼的底层,发现了压在砖石和水泥板下的29岁男子易平。紧张的救援开始了。刘运良现场指挥机械救援工具车小心翼翼地吊起压在幸存者身上的大块水泥板。当发现被困男子面朝下脸色苍白、右手臂肿大、奄奄一息,刘运良马上用输液管慢慢地为幸存者喂生理盐水,并迅速组织队员用手一点一点刨开压在幸存者身上石块和渣土。为防止幸存者头部受伤,刘运良将自己的钢盔戴在了他的头上。救援工作持续到中午12时30分时,难题出现了。被困幸存者右脚踝被两块倒塌的水泥板交错卡住。情急之下,刘运良组织救援人员找来三个千斤顶,分别顶住幸存者右腿上方的水泥块,队员们不停地掏挖幸存者腿部下方的泥土。一直守候在现场的刘运良还不时探下身用软管给被困幸存者喂葡萄糖水和牛奶,帮助他保存体力,并不断鼓励他要坚定信心,耐心等待救援。下午2时15分,刘运良与救援人员终于成功救出了这名被困48小时的幸存者,他们立即为他输液、包扎、止血……刘运良激动地对救援队员们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进行营救。”此后,刘运良带领救援队员陆续从废墟中抢救出幸存者10人,搜救运送遇难者63人,救治伤病员86人。在地震灾区救灾现场,哪里灾情最严重,他的医疗救护队就奔赴哪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刘运良说,“有爱就有希望,总有一些奇迹值得我们等待。”从绵竹到都江堰,从茂县到安县,从街道到山村,他与救援医疗队不断向重灾区挺进。每到一处,他都艰难地爬上废墟,挪开一块块沉重的水泥板,苦苦地搜寻幸存者。即使是转战途中原地短暂休息的片刻,他都抓紧时间,为路边过往群众巡诊,他用自己年近花甲之躯与时间赛跑,争取更多地救治伤员。赤胆忠心 献身军旅40年刘运良说,他这一生跟“9”有不解之缘:1949年10月出生;1959年他的家乡河南遂平县发生重大疫情死了不少人,年仅10岁的他便立志学好医术,悬壶济世;1969年他参军来到广东,成为解放军野战部队的一名卫生兵;1979年远赴南疆参加边境自卫还击战;1989年调入公安边防部队;1999年他所在的卫生队搬迁到市区繁华地段,开始为地方群众服务。而今年,他刚好59岁。入伍近40年来,刘运良默默奉献,治愈了无数患者,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次。他淡泊名利,从不刻意追求头衔、名誉和奖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好兵、做个良医。“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个人得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这是同事们对刘运良的评价。2003年2月,非典疫情刚刚爆发,刘运良准备大量采购抗非典药品下发部队,但在当时的深圳,像板蓝根这样的药品都已供不应求,奇货可居,一小包就要200元。刘运良想方设法,在惠州罗浮山某部队制药厂以出厂价批发到50箱板蓝根,他亲自星夜兼程到惠州罗浮山取药,连夜运回深圳。在他的努力下,支队官兵无一人感染非典。“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刘队长总会伸出温暖的双手,和我们共度难关。他是我们的领导,又像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我们的父亲。“这是深圳边防支队官兵的共同心声。“香港回归十周年”边防保卫任务期间,支队官兵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有的战士生病了还坚守在执勤一线。刘运良组织医疗队到各基层单位巡诊、送医送药,确保支队官兵圆满完成了这一重大勤务。当工作中出现急难险重情况,刘运良总是做在先、干在前;而面对名利,他却不为所动,看得很轻。他常说,人不能为虚名所累,他最大的医疗成果,就是近四十年来经他精心救治好的上千例患者和为部队带出近百名医疗骨干。在他的带领下,深圳边防支队卫生队从创立之初连小伤口清创缝合等简单治疗都不能完成,发展到拥有5层大楼、3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如今,卫生队拥有先进的化验室和手术室,各科室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能开展各种检查和治疗项目,抢救危重病人,成为广东边防总队首屈一指的卫生队。医乃仁术,大爱无疆。平凡的刘运良始终把自己当成一把火,无私地奉献着光和热,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999年以来,他带领卫生队累计为困难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免费体检3462人次,为困难群体优惠治疗13260人次。这位59岁的老军医说:“做一个能给病人解除痛苦,受病人信任的医生,就是最幸福的事。”
(钟红军 李国良 黄庆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