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加入平职大家庭。”悬挂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号教学大楼的红底巨幅迎新画面,醒目喜庆、简洁明了的欢迎标语,映入每个走进平职学院的新生以及家长的眼帘,让人倍感亲切。学院学海英姿广场上,佩戴统一标志的志愿者的热情相迎,每一名来校报到的新同学都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据介绍,今年我院在人本招生、亲情招生、科学招生理念基础上,以提升内涵、质量为本,注重口碑效益,实现品牌招生,面向省内外共录取各批次、各类普通专科新生6300余名,本科新生60名。
2016年9月6日和8日,分别是学院2016级大专和本科新生报到的第一天,为做好迎新工作,学院召开了迎新工作专题会,对迎新工作进行周密的安排,成立了迎新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为方便新生报到,学院由专人负责,30余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分别在市长途汽车站、客运中心站和火车站设立了接站点,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新同学。火车站接站点做到全天24小时提供接站服务。为做好新生服务及管理工作,在新生报到入住宿舍后,新生所在院部领导及辅导员深入到学生宿舍,了解并做到及时解决新生入校后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让学生有到家的温暖。
9月6日上午,在新生报到现场,为了新生报名的便捷,学院各教学院部集中在学海英姿广场设立咨询接待站,招生部门还在综合馆内统一设立报到审核处、学籍注册处、缴费处、党(团)关系转接处、资助政策咨询处等,为方便家庭困难同学入学报到,综合馆内还设置了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亲情服务。随着新生报到人数的增多,校园变得热闹非凡,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刚到报到点的新生及家长,手中都拿到一张“迎新温馨服务卡”,卡上标明了院部辅导员的联系电话、学院地址和温馨提醒语。各报到点,参与服务的志愿同学有200余人。各院部的接待站的志愿者们热情迎接新同学,“欢迎您”、“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新生一下车,志愿者们便围拢上去亲切问候,热情地接过学生及家长手中的物品,引领新生办理相关入学报到手续。
一大早,学院副院长李树伟、工会主席刘翱翔就分别来到迎新现场和学生宿舍,查看新生报名和住宿情况。上午10时许,学院党委书记蔡志刚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立方,工会主席刘翱翔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综合馆新生录取现场,对迎新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并作出指示,要求各方面统筹做好迎新工作,把安排的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确保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让学生感到家的温暖,并要求提前做好入学教育、军训等工作准备。
之后蔡书记一行又分别前往市长途汽车站、客运中心站和火车站各新生接站点,看望来自省内外各地的新生及家长,及时解答新生疑问并提供帮助。慰问参与迎新志愿服务的老师和同学,并现场协调解决了相关具体问题。
学院近年来,不断发挥全国文明单位、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首批自主招生试点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紧紧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较好缓解了行业市场下行压力,以人才培养创新为目标,完整打造从中职、高职到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培养链条,推进该院向提升内涵、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转型。
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专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大新兴专业培养、培就力度,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7个新专业,学院优化资源配置,做精传统主体专业,做大做强建筑类、汽车类、物联网类、医学类四大专业群。建成了5000平米的模拟矿井,汽车实训室、建筑类专业实训室、医学专业实训室、汝瓷文化传承创新基地、ICT行业创新基地、物联网创新中心、河南省职业教育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把准确定位,服务、服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与学院战略发展需求,作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搭建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路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平台,有效提升了学院办学发展能力。
深层次推进校企、校际合作,为地方产业转型、企业技术升级培养“三型” (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人才。学院在系统总结订单教育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模式,逐步将校内实训室转型为校内工厂,构建了以“真实生产”为特征的“实训工厂”,将“订单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目前,该院建设了机械制造实训工厂、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和服装加工实训工厂。“实训工厂”功能上融教学、生产、实训、培训、考证、技术服务等一体,实现“教学”和“生产”两个目标。
学院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营造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浓厚氛围。艺术学院学生获大学生服装设计河南省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2014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刘文举获“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总决赛全国二等奖。机械学院学生武炜、张银初、方仁世在第八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大赛河南赛区上获特等奖。机械学院2012级学生王文龙被授予郑州市技术标兵。在日前结束的2016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该院资源开发学院夏雨同学的参赛作品《薄煤层滚筒式采煤机装煤性能的研究与应用》荣获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以深化“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结合诚信、敬业、勤奋、奉献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以感恩和“孝”文化传播为载体,提出了“亲情管理”概念,建立起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传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全院范围内认真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德师风主题教育、诚信宣传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进实训室、进操场、进教室、进图书馆” 以及倡导“每周做一件好事、每月读一本好书、有一个文艺爱好、有一项体育活动、每天运动一小时”“四进”和“五个一”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为弘扬和承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重点办好国学运用班的同时,新学期在所有专业普设国学课程,引导学生明德明理,向学向善,行循规、懂是非,以继承和弘扬传统国学经典,培养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为念,以学习传统国学文化精髓为本,以运用修行品质为重,努力做到孝亲、尊师,重友,做到知行合一,修己安人,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把个人成长与中华复兴有机结合,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德业双修的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三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为地方输送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部分成为所在行业、单位的一线骨干和中坚力量,用人单位赞誉平职学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唱响了品牌学校、品牌专业、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建设主旋律,推动了学院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文:魏宏伟图:赵玉坤魏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