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川灾区采访数天,零距离感受了灾区人民坚韧不屈的自救自强,让我以及所有的同行都深为震撼,报道出去后又传给更多的人以感动。而这些见闻,都是通过一个设在帐篷里的新闻中心向外传播出去的。
第一天到青川,我们就是到这帐篷签名报到的。帐篷门口挂着一块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当天的新闻线索。
在地震发生第二天,广元市外宣办就在这里为各地来的记者建起了这个营地。最高峰的时候,每天有约40家新闻媒体上百名记者同时采访。
每天下午6点至晚上12点,是新闻中心人气最旺的时候。从乡下采访回来的记者们打开电脑,用天南地北的普通话简短交流便各自开工。灯泡下只听得见啪啪敲字的声音。
有时正在写稿,余震发生了,桌子上下晃动。忙于发稿的记者们只是一声轻呼,没有人惊慌,更没有人停止工作。连日奔波使他们面有倦色,但能分明感受到沉浸在新闻作品里的兴奋。
做完工作,我们总会在旁边的大帐篷里和衣躺上几个小时,等待黎明,再次出发。
不仅仅发回新闻报道,很多记者还主动为灾区的孩子联系书包、课本以及各种紧缺的救灾物资。半夜里都有人打电话给记者,询问如何捐赠。
连日高温,帐篷里的温度更是高达40度。连电风扇也没有一把,同行们汗流满面的开展工作,热够了就去自来水管处冲洗一下,接着再干。我亲眼看见四川电视台和钱江晚报的两名同行在帐篷里中暑晕倒。
但没有一个人懈怠。
那些来自北京、广州、杭州、西安等大城市的同行,嘴里冒出最多的地名是:红光、木鱼……这些地震前连我这个四川人都闻所未闻的深山小村庄,如今成为都市大记者最为熟悉的地名。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一个来自河南焦作的叫梁达尧的志愿者。他当过兵,搞过宣传,向往做一名记者,现在是一个生意人。地震发生后,他撇下生意,瞒着家人,一个人开车从河南跑了几千公里来到青川。身上带的几千元钱全都捐了,只剩下一辆小车。在灾区,他为一线记者的敬业所感动,于是他决定为记者义务驾车,每天一大早,就把车停在新闻中心门口,谁需要去哪个乡镇采访的,叫一声就走。青川余震不断,下乡的路上常有险境,老梁驾驶技术娴熟,胆大心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十多天下来,这个从没到过四川的河南人,把青川的所有重灾乡镇都跑了几遍,认识了上百名各地记者。
这个“战地新闻中心”,为许多来去匆匆的记者所珍视。我们也一样,工作间隙拍下了这个特殊的场所,让它成为珍贵的记忆。
每天都有离开的,每天都有新来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忙碌,甚至随时能看到挂在脸上的汗水。这就是记者。正如广州日报一位同行在名片上写的:当你看见我名字的时候,我在纸上;当你没看见我名字的时候,我在路上。
非常时期的“战地新闻中心”,见证了这一切。(记者 宋开文 陈岳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