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新华社记者肖林:在灾区荡涤灵魂 余震中坚持发稿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他,自认为是个不怕死的人:跑遍了全国各个藏区,在冬天坐公交车翻过5800米的巴颜咯拉雪山,一个人到可可西里附近采访;他曾卧底五明佛学院、在藏区与外国情报人员正面冲突;他在5300米的中印边境、布满地雷的中越边境、正在骚乱的甘孜州等环境中采访。然而,在理县采访的那几天里,他的心灵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初次见面,像大多数人一样,我并未发现这位曾经身经百战、历险重重的新华社记者有何别样,只是手中不停歇的香烟给原本不到30岁的他增添了些许沧桑感,而眼睛周围弥散的黑眼圈则更凸显了他的疲惫。数十天来每天只有2~3小时的睡眠,时刻担心余震的心理,肖林坦言,这些都让他和他的同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然而,作为一名记者,他时刻没有忘记“信息就是生命”。他深信,只有发回更多有益于救援的消息,才是自己真正的职责。勇闯千里救灾“生命线”“14日,我已经采访2天2夜没有合眼,而更为揪心的是,理县等震中灾区道路、通讯中断,那里的人们应该陷入了比都江堰、棉竹、北川更加惨烈的绝望。”面对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理县进行搜救的局面,多年的藏区采访经验让肖林想到了一个凶险重重,但又可行的道路:横穿康巴、嘉绒藏区,从西线迂回。15日14:30左右,肖林和他的报道组翻越1300余华里危险路段,顺利抵达理县境内,作为首批抵达理县的中央媒体记者,他们继续深入乡镇采访发稿。然而在理县各乡镇间不断前进,道路也越来越险峻。“到处是塌方、被水漫过的路面、用几根木头就拼凑成桥梁,汽车被石头完全砸扁、电线杆从中折断、巨大的石头横在路中、树木被塌方剥掉了树枝和树皮、群山在不断的余震中烟尘弥漫。”然而,在行进中他们采写的《成都至理县迂回道路初步恢复通车》等稿件,提示救灾人员可以开车直达理县、汶川这些当时认为“与世隔绝”的震中地带。虽然这可能让很多媒体跟进,使他们失去一些“独家报道”的机会,但这将对抗震救灾发挥重要作用。事实证明,随后的几天,大量救援车队、《新京报》等国内媒体甚至香港媒体沿着这条“救灾生命线”源源不断地到达震中地区,理县救援人员在几天内增加到三四千人,这是靠空降无法实现的。而这条线路也被事后证明是当时唯一从成都、绵阳方向直接到达西北方向的汶川、理县、茂县县城的正确通路。在余震中坚持发稿

他们的到来,结束了阿坝和理县“信息孤岛”的历史。然而,16日13:30左右,正当肖林和他的报道组到一个院子里采访时,余震突然发生,此时,天旋地转,一片恐慌。同行的5人有2人走散了,作为报道组组长,肖林没有慌乱,而是迅速安排好各自的任务:2人去打电话发快讯找人,另1人把3台电脑和其它装备抢出来。“我想起了前一天那间房子就出现了裂缝,这个似乎更为危险,于是,我让其他两名同事去打电话,而我则暗自说服自己,一咬牙冲了进去,整个楼里已经空无一人,设备散落四处,我只有一溜烟先抢出一台电脑,再冒险第二次进去把其它东西抢出来。”这次余震也让理县再次成为交通、通讯全面中断的孤岛。他们第一时间发出的稿件,是唯一传递出去的信息,使上级指挥体系能迅速暂停救援车队向理县前进、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并及时调整救灾措施。“我们在理县期间,发生了几千次余震。但为了采访,他们不断在布满裂缝的危楼旁跑过,为了使用发电机的宝贵电源,我们不断地回到已经裂缝的办公室里充电、写稿。刚开始我们还观察好逃生通道、放一个倒立的矿泉水瓶预警,但有明显震感的余震多得无法计算,可能是被震麻木了,又过于劳累,最后小的余震大家基本都不跑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采访了一系列鲜活的报道:一对饥饿的夫妇爬上山,捡到半根空投的火腿肠后主动交公的无私场景;老百姓把仅剩的饭菜端给坚决不吃的部队,双方跪下恳求对方,最后相拥而泣的感人画面;士兵用纱布堵住撕裂的伤口坚持救援;医疗队在余震中跪在地上给群众做手术……这些稿件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没有时间恐惧

生病、余震、塌方、泥石流、大雨……听起来似乎每一项都在加剧着他们本已危险的处境,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灾难,他们甚至都无暇担忧自身的安危,一次次突发的不幸,只有迎难而上,做好报道,恐惧和担心只会徒增更多的麻烦。5月17日,肖林出现了明显的咳嗽、气喘症状,在确诊只是感冒和劳累后,他拒绝了医生打点滴的建议,要了点口服抗生素后继续工作,因为打点滴意味着加重其他记者的工作量,占用重伤病员的床位。19日,得知他们所在一两公里外的山体出现大面积整体裂缝,并且他们住的武警中队不到一公里外的山体也出现了大面积裂缝,附近的营盘村小学已经把学生转移。20日晚上,天空开始下起大雨,水开始漫进帐篷里面……“回到帐篷,我心情特别沉重。有人问‘情况怎么样?’。‘山上有裂缝,不过现在要撤更危险。’憋了半天,在紧张的空气中,我把1万立方米的数字咽了回去。因为我知道,理县海拔1422米至5922米左右,整个县城实际上也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撤退到广场还要走2公里左右,路过山脚和大片危房。我们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时间能离开理县,要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雨夜撤退到广场,容易感冒,而且耗尽精力、体力,情绪低弱,恐怕很难熬太长时间。‘抽完这根烟,早点睡,明天还要写稿呢。真有泥石流醒着一样跑不了。’我安慰着大家,还让王师傅把手电整晚开着,吊在帐篷中间以防万一,熬过这艰难的一夜。”在这些困难、危险之中,他们顾不得去恐惧,即使是在安全形势最危急的5月19日和20日,仍在坚持采访、写稿。在8天7夜里,共发回100多条公开报道、内参文字稿和图片,真正做到了用信息挽救生命。(见习记者

赵婷)(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