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一个月,6万多名医疗工作者始终坚守救灾第一线

资料图片:5月13日,一位护士不停地与一位被困孩子说话,鼓励他等待救援。汶川地震造成四川北川县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垮塌,伤亡人数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永不言弃的白衣战士
废墟里,紧紧握住幸存者的手;担架上,高高举起输液瓶;手术室,全力抢救垂危的生命;帐篷中,倾情抚慰受伤的心灵……地陷天不塌,大灾有大爱。“5·12”至今,6万多名白衣战士,牢记神圣责任和使命,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有白大褂,哪里有红十字,哪里就有生的希望!“早一分钟到达,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灾区实现医疗队伍全覆盖5月12日,灾难袭来时,四川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四楼手术室,一台急性阑尾炎手术正进行到最后阶段。突然,手术台剧烈摇晃,患者紧紧抓住医生的手,惊恐尖叫。“不要害怕,我们和你在一起!”14时35分,医生曾令春在余震中为患者缝完最后一针,随即迅速把其推出住院大楼。强震中,四川灾区像这样正在进行的手术数以千计,像这样从容镇静地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数以万计。这些白衣战士,在第一时间即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战斗,没有一个人扔下患者独自逃生。震波未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书记郑尚维等院领导立即冲进手术室和各医疗业务区,指挥病人疏散;在外参加护士节活动的护士,在家轮休的医生,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立即自发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惊魂未定时,四川省卫生厅立即启动应急医疗救治预案,成立了以沈骥厅长为组长、其他厅局领导为成员的卫生厅灾后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求全省所有医疗机构设立“绿色通道”,腾出床位、全员上岗;同时,最大限度动员所有医疗资源,奔赴灾区,抢救伤员。震后半小时,成都市120急救中心调度大厅一片忙碌。工作人员各就各位,飞快地收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求救信息。在急救中心主任朱国英焦急的指令声中,三支救护分队呼啸着赶往都江堰、彭州、崇州指挥抢救、查看灾情。震后1小时,28支医疗队陆续从成都出发赶赴各重灾区。四川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部主任曾俊,接到紧急通知后,来不及回家拿换洗衣服,更无法得知家人是否平安,就带领着19名医务人员和6辆救护车组成的四川省第一支抗震救灾医疗队,火速出发赶往汶川。当晚,天降大雨,余震不断,山体滑坡,道路阻塞。来自泸州、南充、宜宾、阿坝等13个市州的500余名医护人员星夜兼程赶往灾区;此时此刻,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他们说:“早一分钟到达,就会给伤者多一分生的希望!”13日子夜1时许,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徒步走过塌方路段,赶到北川中学,打着手电在废墟上展开救治;早上6时,川北医学院医疗队第一小组抵达绵竹市重灾区汉旺镇,立即投入抢救;接下来的24小时里,卫生部的医疗队来了,解放军、武警、公安的医疗队来了,各省区市自发组织的医疗队也来了……四川各地上千名医务工作者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挺进一个又一个失去联系的孤城;14日17时,15名医护人员乘冲锋舟由水路进入震中映秀镇。救护车呼啸飞驰,白衣天使脚步匆匆。19日,6座野战医院在都江堰、绵竹、北川、青川等重灾区投入救治;22日,四川省因“5·12”特大地震受灾的11个市(州)、67个县(区)、950个乡镇,实现医疗救治“全覆盖”。迄今,5万多名四川的“白衣战士”与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医务人员一道,仍始终坚守在灾区周边的医院和临时医疗点,医疗、防疫队伍覆盖了灾区每一个县、乡,鲜红的十字,正延伸到每一个村。“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 37万多名伤员得到及时救治直升机盘旋起降,救护车疾驰而来,伤病员接踵而至……灾难降临后,四川省大大小小的医院,顿时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非常时刻,非常责任。成都医疗卫生系统全力以赴,紧急救援每一个陷于危难的宝贵生命。在震后72个小时“黄金救援”时段,成都市705支医疗救援队、3000多名一线医务人员几乎未曾合过眼……在通往汶川、绵阳等重灾区的各个重要路口,救护车辆不断穿梭,救护人员一直守候,从未出现任何断档。14日,首批从汶川、映秀、茂县空运至成都的200多名伤员,在机场紧急降落后,快速分流到早已守候在机场的各大医院救护车上,无一例死亡,全部得到精心治疗。“这位伤者66岁,骨盆骨折,手术风险非常大,一旦发生意外,伤者将永远不能站立,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医院会议室里,来自映秀镇的一位重伤员揪紧了大家的心。手术难度很大、风险极高,但这并没有难倒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陈勤带领的团队。一番紧急施救,这位伤员终于转危为安。22日,被运转至广州实施后期康复治疗的这位病人,在被抬上飞机的那一刻,泪如雨下:“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至此,已连续工作10天的陈勤才第一次回到家中稍事休息。然而,躺下还没两个小时,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将他召回,参加伤员的外地转运工作。“为每一个受伤的生命全力以赴,是我们的天职!”成都市卫生局局长杨伟说,“我们的白衣天使们经受住了考验。”远不止成都,重灾区救出的伤员经过现场处理后,被一一送往各地医院进行手术。5月13日凌晨5时,什邡市第二医院74岁高龄的医生张泮林,在连续做了7台手术后倒在了地上,心脏停跳近1分钟。然而,被抢救过来的老人仅仅休息一个晚上,又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一定要挺住,至少你还活着,就值得庆幸。”面对每一个伤员,地震后坚守岗位70多个小时的绵阳市中医院护士长黄琼都笑着安慰他们,但是她自己却在3天内相继接到7个亲人在地震中遇难的消息。繁忙的工作,让黄琼几乎没有时间流泪,而每个伤员都在她鼓励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温暖。宜宾市人民医院一位医务工作者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救护队成员分组接诊,从车上搬下病人,担架上躺着的,我们就直接抬担架,没有担架的,我们就直接背、抱或者搀扶,迅速将他们转移到检查治疗床。我看到所有的伤员从废墟和泥泞中被拯救出来,浑身带着泥浆和鲜血,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我的亲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伤,永不言弃。”
这是所有白衣天使的共同心声。截至目前,四川灾区37万多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各医院累计手术3.58万台次,已治疗出院7.22万人。卫生防疫全面展开,心理援助同步跟进全方位救援行动有序进行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同时,卫生防疫几乎同步全面展开。四川省卫生厅把灾后卫生防疫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地震次日,16支卫生防疫工作队陆续赶往灾区,并在3天内全面展开卫生防疫工作,1周内实现了对11个重点县的全面覆盖;22日,26种卫生防病宣传材料共1057万份送往灾区基层,广播、电视、报纸、短信等灾后防病知识的立体宣传一并相继出动。四川省卫生厅对6个重灾区市州医用物资分配运输实行了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同时组建了省卫生厅运输车队,在双流机场、火车站等5个重点货运站点,派专人驻点建立医疗物资接收站。截至目前,累计向灾区组织调配药品2525万盒(瓶、支),医疗器械60万余件(台、支),消杀药品4824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月17日,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政府组织的伤员跨省转送救治工作正式启动。到6月4日,99架包机、21列专列和部分汽车,向重庆、浙江、江苏、山西、广东、云南、山东、湖南等20个省市转送伤员10015人。为让灾区人民群众迅速走出心理阴影,心理关爱和心理援助,又成为近期抗震救灾的重点工作之一。“六一”这天,华西医院儿外科每个孩子的病床前都挂着粉色的气球,门口则挂着护士们折的千纸鹤,给孩子们送去美好的祝福。日渐康复的孩子们,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早在14日,儿外科护士长辛文琼就发现不少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孩子“心理不对劲。”
他们烦躁、易怒、情绪反常,这是重大创伤后引起的心理问题。辛文琼及时报告院方:“孩子们心理阴影很重,需要心理重建。”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教授们由此纷纷走进病房,为孩子们进行心理治疗,并培训了一批志愿者专门陪伴孩子。眼下,像这样的心理援助站点,已在四川地震灾区陆续建立。连日来,成都市第四医院组织了一支800余人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救援队伍,通过各种途径对受灾群众实施有效心理干预和精神抚慰。目前已对3004人实施了心理危机干预筛查,对1684人实施了个体心理干预,并发放《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自救互救手册》、《成人心理危机干预自救互救手册》等宣传、科普资料共21000份。北川中学迁入长虹集团培训中心复课后,申荷永教授和高岚教授带领的两个心理援助团队随即进驻。他们用“集体沙盘”等游戏慢慢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并制定长期计划分阶段实施心理治疗,让孩子们学会自我调控,坚强乐观面对未来。抗震仍未结束,救灾仍在进行。白衣天使们仍然拖着疲乏的身躯,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人们。(记者 魏贺 贺广华
郑德刚)


进入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