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风采 >> 正文

英雄刘绍安兑现"生死诺言" 替战友侍奉双亲50年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新华社济南5月4日电(张玉清 侯彦谦 张君龙)为了兑现战场上的一个生死承诺,一级战斗英雄刘绍安代替战友侍奉双亲、照顾烈士家庭50余年,其重情重义的故事令人敬仰。目前,以这位85岁高龄老人为原型的电影《生死诺言》,即将在全国上映。

资料图片:刘绍安近照

刘绍安是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一名老兵,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1951年,一次战斗中,时任排长的刘绍安与来自江苏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两个人在战壕里约定:若有一人牺牲,活着的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

在那次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

此后,刘绍安信守着与战友的“生死之约”。他模仿张志久的笔迹,每月给张家寄去“平安信”和津贴,直到两年后县政府为烈士发放抚恤金和烈士证时,这个“秘密”才被张家知道。

1959年,面临转业的刘绍安主动放弃在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和回山东老家的机会,毅然来到远离老家的江苏泰兴,代替战友侍奉双亲。在离别生身父母之时,他跪着哭诉“生死之约”,得到了父母的理解。

初到时,张家境况非常窘迫:张志久的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在家种地,艰难地拉扯着3个孩子,一家人住在两间破芦苇棚里。

刘绍安一到张家,就拿出在部队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翻建了3间平房;每月领了工资,他就计划好全家的日常开销;为了照顾家里,他放弃单位安排的宿舍,坚持每天骑自行车来回60多公里。

张母病危之际,想吃黄瓜,寒冬腊月里,刘绍安一直找到80公里外的扬州,才买到一些酱黄瓜;张母临终前,他日夜守护在床前,为老人倒痰盂、擦身子、剪指甲。

张家父母过世后,刘绍安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

几十年来,刘绍安仅在父母去世时两次回到新泰奔丧,竟没能见上生身父母的最后一面。“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他说。

志愿军老英雄 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死之约”

江苏泰兴蒋华镇,有一个村子叫新市村。84岁的志愿军老英雄刘绍安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最近,他成了“全国十大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因为他56年前在上甘岭阵地上对战友张志久许下的一个诺言。 9月6日,我们来到新市村,老人用依旧浓重的山东方言颤抖着说:“为了这一句话,我用了一辈子。”>>>>点击详细

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楷模

今年84岁原籍山东新泰的刘绍安,1941年参加革命。56年前,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时任排长的他,和来自泰兴的副排长张志久在上甘岭战壕里约定:要是谁牺牲了,活着的人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从部队转业后,刘绍安义无反顾地从山东来到泰兴张家,用一生的真诚,无怨无悔地照顾牺牲战友的父母和弟弟、妹妹。>>>>点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