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简报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第123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简报

第一期(总第123期)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明办2012年1月16日

我院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授予27个全国文明城市(区)、899个全国文明村镇、1794个全国文明单位,继续保留23个城市(区)的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同日,中央文明办印发《关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区)和继续保留的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名单的通报》,我院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09年1月20日,我院成功创建“第二届全国文明单位”以来,在上级文明委的正确指导下,按照“重在巩固、重在持续、重在提升”的文明建设思路,瞄准“全国文明单位标兵”的创建目标,院党政高度重视,心态归零,坚持服务发展、创新提效总要求,以“两创两争”“文明窗口”“讲文明、树新风”等丰富多样的创建活动为抓手,以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为目标,完善创建工作机制,丰富内涵,彰显文明建设魅力各项工作在改进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建设“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国际有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凝聚了力量,汇聚了智慧,提供了坚强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2011年7月3日上午,按照省文明办的统一部署安排,以省文明办协调处副处长王宛玲为组长的全国文明单位第九考核组一行四人,在市文明办主任程贵平的陪同下莅临我院,对我院创建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工作进行了复检考评。(裴朝阳)

立足企业、特色引领,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主办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目前拥有平煤股份、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是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

建院以来,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唱响服务主旋律、做好专业大文章、拓展双师成长路、锻造本质安全人、培育员工毕业生,着力实施“校矿一体、产学融合”办学,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科研服务、校企合作”五位一体发展架构,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现有在校生2.3万人,开设专业42个。在我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并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唱响服务企业主旋律

“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煤炭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坚持“办好学校为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年向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30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行业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学院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人才源、技术(服务)源、信息源。

学院按照省教育厅部署,组建了“河南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实施了全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并正在积极筹建“全国煤炭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同时,遵照教育部要求,对口帮扶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切实发挥了示范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到学院参观考察的院校有近百所。

二、做好专业大文章

目前,在学院所开设的42个专业中,已建成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为更好地优化专业结构、突显企业办学特色,学院本着立足企业、面向市场、注重效益的原则,对专业结构进行“增、减、停、转”调整,有计划重组调整了新闻采编、电子商务等与煤炭产业链联系不大、生源较差、市场需求量小的专业,坚持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集中优势资源做优做强煤炭主体专业。

学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重点建设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开采技术、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机电、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重点专业,带动了综合机械化采煤、矿山测量、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等23个专业(方向)建设,构建了主体专业“采、掘、机、运、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成了由12个能力模块和135个单项技能构成的专业技能分析报告,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技能向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新路径,使专业体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管理、贴近技术岗位、贴近人才需求,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拓展双师成长路

无一流教师队伍,难有一流人才培养。学院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2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为72%。学院逐步形成了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院兼职教学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新机制。

一方面,学院建立了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下现场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以顶岗、助岗、协岗、轮岗等形式进行下现场实践锻炼。在下现场实践锻炼期间,学院教师全面参与企业一线生产过程,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现了从教师到学生、从文化人到工人、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三个转变”,仅2011年就收集技术资料700多份,为企业解决有关技术难题30多项。通过暑期下现场实践学习,学院不仅开辟了双师培养的新途径,促进了教师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也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密切了与企业的合作和融合。

另一方面,学院聘请了232名企业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参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并组织成立了由行业专家、知名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指导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2011年,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22本、设备故障案例集8本。

四、锻造本质安全人

学院紧密围绕企业发展需要,以项目开发为依托、以资源优化为途径,积极开展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培训,坚持以培训提升素质、以素质推动安全,实施“校矿一体”共同锻造企业本质安全人。

为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培训的层次和水平,学院与企业共同致力于网络信息工程开发,构建了以卫星网、互联网、局域网、电视网“四网合一”的网络培训系统,搭建起了一个随时、随地、实用、便捷的网络学习平台,并组建了网络教育学院,配备专职的技术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网络教育管理,实现了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另外,按照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认定标准,校企共同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基地实行企业指导、学院主导、基地负责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规模化安全培训。学院为企业和本地区培训各类人员年均9000人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达135个,为推进企业职工持证上岗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荣获了“第七届中国企业教育先进单位百强”和“中国企业培训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五、培育员工毕业生

学院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就培育什么样的学生”为原则,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姻”,成立了校企联合会、董事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96个,采取统一管理、轮流顶岗的形式让学生到各生产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实际操作技能。顶岗实习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结束后,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书”。

学院还按照“高”(高质量)、“实”(实用性)、“新”(创新性)、“全”(全面性)、“俭”(节约性)的标准,不断加快情景化、真实化实训室(车间)建设步伐,建成与设置专业配套的、具有真实场景的实训室(车间)92个,建成国内首创的仿真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为学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优良的条件。通过实施学生“双证书”离校制度,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顶岗实习等,实现了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为日后走向生产一线、成为优秀员工夯实了基础。

另外,学院坚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开设了大学生论坛,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座,通过他们的实际经历和切身体会教育引导学生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浓厚职业氛围,提升认知职业能力,并将职业精神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使育人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目前,仅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生产一线,学院毕业生就占基层采煤队、掘进队、生产厂领导的50%,占技术人员的70%;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的12名大学生矿工,其中有8名是学院的学生。同时,在河南煤化集团永贵公司(贵州)、河南煤化永疆能源公司(新疆库车、拜城、伊犁、哈密、乌鲁木齐),中煤集团(平朔)、国家电网鲁能集团新疆公司(哈密)等企业就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和认可。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国内知名媒体纷纷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相关报道,高度评价了学院的办学成就。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以“重在持续、重在深化、重在提升、重在创新”为基本要求,致力于建设“行业领先、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职院校”,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任文杰)

我院开展志愿者活动侧记

传递爱和奉献,传递青春和梦想,传递快乐和希望……这是职业学院志愿者一直恪守的准则。

近年来,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己任的青年志愿者群体已成为该院的“知名品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获得者李彬彬走进汶川地震灾区帮扶支教,张志伟帮扶小组的典型事迹被央视报道,集团“优秀青年志愿者”雍金强的事迹在校园内外传诵……他们的理念和言行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该院大学生,许多大学生自觉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奉献社会的朴素情怀。

齐宝林是职业学院2010届化工系学生。业余时间,他经常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次,齐宝林听说北渡镇有戏剧演出,马上想到敬老院爱听戏的王大爷。王大爷腿脚不灵便,齐宝林就专门租了一辆三轮车,接他去看戏,令王大爷感动不已。

“小红帽”是该院志愿者的代名词。该院每年都组织“小红帽”与公益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该院累计参与志愿服务约有5000人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2000多小时。该院志愿者协会从成立之初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500余人,队伍日益壮大。该协会下设8个部门和4大分会,还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扶贫助困志愿者服务队、扶老助残志愿者服务队。

“虽然做的都是点滴小事,但我觉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快乐。”该院2009届化工系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学生杨义诺说。

多年来,该院志愿者协会坚持每两星期前往北渡镇凤兰敬老院一次,打扫卫生,给老人修剪指甲,陪老人聊天,下棋谈心,与老人们一起过“双休”。志愿者们将爱心送给了敬老院的每位老人,不仅让老人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和关怀,也让志愿者懂得了关心和奉献,学会了感恩。

“献出一片爱心,感受一份真情”爱心之旅是该院青年志愿者参加的又一项重要活动。他们每隔两周都要到平顶山市残联,看望那里的聋哑儿童,给他们带去一些文具、玩具等物品,并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小活动看似并不起眼,却给这些聋哑儿童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命的养分来自对信仰的追求,善行的护持需要更多志愿者的加入和行动。如今,该院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行动还在继续,而青春亮丽的“小红帽”已成为校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原载中国平煤神马报2011年12月11日第一版记者孙芳芳)

藏族学子的鹰城快乐生活

2011年12月31日晚,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综合馆内举办了迎新年晚会。晚会上,来自计算机系的多杰扎西、先巴公保等藏族新生在演唱了歌曲《美丽家园》后,又把自编自演的藏族舞蹈《青春踢踏》献给了现场的观众。嘹亮的歌喉、优美的舞姿,这些“90后”大一新生以浓郁的雪域风情征服了现场的师生,大家对他们的表演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千里迢迢求学路

舞台上的多杰扎西、先巴公保这些藏族学生自信、阳光,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而在3个多月前,他们刚来学校时,却是另一番情形。先巴公保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乡加尚村,去年9月报到时,为了不错过报到日期,先巴公保和爸爸丹正多杰提前4天就踏上了旅程。先巴公保的汉语不好,父亲更是一句汉语也不会,虽然计算机系专门安排了大二的藏族学生拉毛却负责接待,但丹正多杰临走时仍是不放心。

先巴公保告诉记者,他是1990年3月出生的,家中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两个妹妹。他的家以放牧为主,家中有700多只羊、70多头牛和一匹马。由于是家中的老大,先巴公保没有上小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骑马,帮助家人放牧。12岁时,他在家乡上了初中才有机会学习汉语。高考时,父母想让他报一所省内的学校,结果先巴公保在报志愿时选择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到《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家人有些犹豫。当时,爷爷的一句“出去闯一闯”让先巴公保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

到校后,先巴公保的爸爸陪他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爸爸走后,第一次出远门的先巴公保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天晚上,他一夜没有合眼,写了3首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藏语诗。

同内向的先巴公保相比,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多杰扎西显得活泼许多。多杰扎西的脑后留个小辫,左耳上戴着耳环,以至于刚到宿舍时让同学祝培基以为他是艺术系的学生。

多杰扎西的爸爸在县城兽医站工作,妈妈在老家有100多只羊和30多头牛,家里共有兄弟4人。多杰扎西告诉记者,玉树地震后,他家的房子裂了,全家都住在帐篷里。后来,国家对玉树进行了援助和扶持,自己的学业也得以继续。被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后,全家都很支持,爸爸同表哥一起,专门开车把他送到了学校。

计算机系2010级网络技术专业的拉毛却家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能科乡拉萨村,是该院第一批藏族大学生。虽然时隔一年多,拉毛却对2010年9月自己到学校报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2010年9月,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拉毛却第一次坐上了火车,踏上了求学的道路。没想到没出过远门的她坐火车也会晕车,3天里她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原本黑红的脸庞,变成黑黄色。在新生报到处,拉毛却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计算机系副书记王洪。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话语,但一杯热水温暖了拉毛却的心。

爱心帮扶带他们进步

对于这些藏族学生来说,在学校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由于这些学生在家乡学习和生活都是用藏语,汉语水平很差,不要说上课学习,就连基本交流也成问题。此外,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是大家需要克服的问题。

为此,王洪专门安排学生和这些藏族学生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此外,为了能够让这些藏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王洪将藏族学生分开,和汉族学生混合安排到一个宿舍,让汉族学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中原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拉毛却活泼开朗、乐观向上,而在开学不久,这个初离家门的藏族女孩子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曾产生过退学的念头。拉毛却告诉记者,她当时找到了计算机系副书记王洪,要求退学。“那一天,王老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像妈妈又像姐姐。”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从今天起我要成长,做一个坚强的女孩儿!含泪我给自己一个微笑:我要坚强!

计算机系领导了解到拉毛却的经济情况后,及时和学院有关部门沟通,给她找到两个勤工俭学的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拉毛却家里的经济负担,还拉近了她和同学的关系。

拉毛却非常珍惜学院提供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她利用每天晚上在实训楼的机房扫地、擦拭机器的机会,总是早到一会儿上机练习。拉毛却不知道,王洪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后扮演着妈妈和姐姐的角色。在和实训中心主任沟通时,王洪特别提出让实训中心的老师多教拉毛却一些基本技能,和她讲话时要说普通话且语速慢一点。如今,拉毛却原本成绩较差的计算机课,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成绩渐渐赶了上来。她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IT联盟,和同学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

“祝培基、王瑞东、牛帅帅、常玉鹏……”当记者问起多杰扎西的汉族朋友都有谁时,他一口气说出了好多名字。

今年19岁的祝培基是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人,同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一个宿舍。祝培基告诉记者,报到后自己是第一个到宿舍的,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来到宿舍,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与本地人长得不一样,后来在一起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汉语不太好,交流时有些费劲。

在军训时,祝培基和先巴公保是一个方队。由于水土不服,先巴公保拉肚子,并且耳朵疼,听不清楚声音。先巴公保到学校附近的诊所去看病,可是由于语言不通,和大夫交流不成,病也没看成。了解情况后,祝培基就和王瑞东一起带着他到学校医院去看了病。

刚到学校,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天天到附近的小饭店吃兰州拉面,这让陪他们一起的祝培基很不适应。慢慢地,在祝培基等同学的带领下,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这些藏族学生也开始尝试着吃别的饭。

2011年12月30日中午,记者在该学院二餐厅内看到,多杰扎西、先巴公保和同学们一起在吃着自助火锅。先巴公保告诉记者,在家里几乎每顿饭都要吃肉,来到学校后自己吃了一次羊肉,感觉口感、味道和家里完全不一样,现在经过一段时间,吃饭已经习惯了。

王洪告诉记者,除了语言问题之外,这些藏族学生普遍存在高数、英语相对薄弱的问题。为此,系里从开学之初就专门安排了学习好的同学一对一地为这些藏族学生补课。为了及时了解这些藏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每个月老师都要和这些藏族学生单独谈话,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这些藏族学生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和汉族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尊重,大家很快就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和学习上都有了进步。

多杰扎西性格开朗,祝培基和王瑞东在外地的同学打来电话,对藏族学生表示好奇,要求他们唱一段藏族歌时,他总是会对着话筒唱上一段。

现在的先巴公保还在写藏语诗,只是内容上由思念家乡和亲人变成了现在的学习方面。另外,在回答同学问题时,先巴公保总是会用河南话说个“中”。

感恩学校和同学

拉毛却有着藏族人天生开朗真诚的性格。在学校,她积极报名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随着大家到敬老院献爱心,给敬老院里的老年人表演藏族舞。看着老人们喜悦的表情,她的心里也特别高兴。

2010年10月,班里的同学根据拉毛却家里的情况,投票推选她获取国家助学金,但她却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别的同学。“因为我觉得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我要用自己的自立去战胜困难。”拉毛却说这话时,眼睛里流露出真诚和坚强。

在2012年将至的时候,天性好动的多杰扎西等几名学生提出要编排一个舞蹈,在系里举办的迎新年晚会上为老师和同学们表演。他们的这一计划得到了系里的大力支持。

听说这些藏族学生的事情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专门表示,可以让这些藏族学生到学院的迎新年晚会上表演。

内向的先巴公保在家时从未跳过舞,这次为了能够表演好,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他每天都会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同大家一起排练。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很快就学会了舞蹈,并主动表示要在晚会上唱歌。

多杰扎西在家时经常会去打篮球、跳“锅庄”,他当仁不让地成为这次排练藏族舞的教练。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家时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附近的广场上,大家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来到学校后,自己想和老乡们到操场上去跳,可他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这次能够参加晚会,自己十分高兴。

演出的成功让多杰扎西很高兴,他也有了组建舞蹈队的打算。他告诉记者,自己要把跳舞这一特长发挥出来,教给更多同学,为他们带来欢乐。对此,计算机系的领导表示,将会全力支持他。

马上就要放假了,王瑞东和祝培基盘算着要给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买点香油让他们带回去,而先巴公保自己也有了打算:给妹妹带点柿子让她们“见识见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人买一件衣服。多杰扎西还没想好给家里带什么礼物,但他和先巴公保一样,都决定在开学时带些青稞酒、糍粑和曲拉这些特产给老师和同学们。

(原载《平顶山晚报》2012年第一版第A15版,记者巫鹏、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