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简报 >> 正文

和不文明说再见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虽然“北京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冷静地想一想:改善的原因究竟何在,未来该如何做得更好?

我是2003年非典时期来到北京的。当时对北京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总愿意闯红灯,经常不排队,还侵犯他人的权利插队,在公共场所不顾周围的人大声说话、抢位子……我困惑不已,消化不了“北京现象”带来的“冲击”。

如今,我已经在北京呆了5年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对“北京现象”的看法也在转变。对北京来说,城市正在走向秩序,市民正在走向规则。今天,无论是马路边规范行人的指挥人员,地铁、公交车里呼吁文明行为的广播,还是出租车内要求司机讲究卫生的文字,以及已经无处不在的英语标志,都是2003年我来北京时不存在的。随着“硬件”设施的完善,市民的行为、对社会秩序的认同也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

前几天,在王府井公交车站,30多个人特别有秩序地排队等车,非常配合交通指挥人员的工作。人们边看着“排队日”的宣传牌,边高兴地聊“排队的重要性”,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餐厅服务员的服务。现在大部分北京的餐厅服务员都很热情,很好客,有时候还让人觉得服务过多,比日本还“厉害”。中国的变化是跨越性的。

虽然,“北京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冷静地想一想:改善的原因究竟何在,未来该如何做得更好?

在日本,市民一般都自觉排队,也不闯红灯,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素质、国民性以及制度设计等有关。不过,人们的价值标准也许是关键因素。

在日本,有一句话叫“世间样(Sekensama)”,意思为“尊重的社会先生”,含义为“社会至上”。它要求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服从多数、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自律是市民对社会表达的最高“礼仪”。“世间样”面前人人平等,它保障人们获得安心和稳定的生活,人们不可以违背它的约束。这是铁规矩。

北京似乎至今与“世间样”无缘。这就产生一个模糊点,“一个人应该凭什么判断事物?”凭什么理由服从秩序?凭什么动力与他人协调?

日本人一般以“可否”,中国人则以“能否”判断事务。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无论路上有车还是没车,只要是红灯,日本人一般不过去。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红灯时不可以过马路。灯变绿后,才可以过马路。”中国人则一般不考虑可不可以过马路,只要觉得能过,在生命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就闯过去。

其实,政府能否办好奥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礼仪”水平,世界人民都在密切关注:北京人能热情而有秩序地观看比赛吗,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不起冲突吗,能不随便扔东西、不随地吐痰吗。

从长远看,公民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依靠“良性正常的教育”从根本上做出改进并不现实。“奥运秩序”恐怕只好靠政府“强势的公共政策”加以提升。其实,这也是让市民增强理性和提升礼仪的一条途径。(加藤嘉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日本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