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简报 >> 正文

让灾后重建闪耀智慧光芒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全面实行科学救灾是这次抗震救灾的突出特点。把脉天气、会商灾情、设计方案、提出建议,各领域的大批专家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日前施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吸收有关部门、专家参加,重大事项应当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专题论证。通过把专家在重建过程中的地位以法律形式确立,既是对专家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重建工作科学化、法制化乃至最终胜利完成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有效发挥各领域专家的作用,需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协作。灾区重建既有专业性,又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受灾群众安置、重建选址、恢复生产、防止次生灾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等,涵盖地质、工程、水利、经济、卫生防疫等各个领域,而且,一项工作往往涉及多个专业。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强组织协调能力,调动全国、甚至是海外的优质专家资源来为重建工作出谋划策;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协作、会商机制,保证专家作用发挥得更有效、更科学。保证重建规划的落实和效果,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从灾后重建的一般规律来看,大体分为前期准备、编制规划和组织实施三个阶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重建不只是“重新建立”,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重建工作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为灾区未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这就需要各领域专家深入调研,并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切实可行、科学高效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制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恢复重建规划。为此,建立一个长效的工作机制,才能使灾区重建得到持续的智力支持,专家的工作才能有一定的延续性,以保证重建规划的更好落实。另外,灾区人民心理的疏导和重建更是一个长期的干预过程。为科学减灾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准备,是更有意义的重建。有些灾难不可避免,但是,良好的灾前预防、灾后应急管理以及灾后重建体制的建立,却能把灾难的损失降到最小。科学有效的灾难应对有赖于灾难解决过程中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要详细记录和保留各类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地震资料,并认真地反思和发现问题,在灾难的现场寻找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对应对未来的灾难尤为重要。世界上过去的类似灾难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要及时总结,悉心借鉴,建立和加强相关课题研究,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灾难研究和减灾工作做出贡献。(科技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