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间,由于人们习惯于用GDP、产值、金钱的标准来判断衡量所有的一切,导致了人文素质的削弱,让国人的价值判断在根基上出现了重要的偏移。许多属于常识性的判断,很多年轻人都不以为然……”表达这番深刻见地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钱乘旦的这个“判断”在现实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多的验证。6月6日,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报纸副刊上刊发《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和《钗头凤·川之吟》两首词,尤其前一首中以废墟下遇难者的口吻发出“纵做鬼,也幸福”等感叹,引来广大网友不客气的批评(6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这是典型的“价值判断”在根基上发生严重偏移。地震大灾难发生之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得到各界赞誉。特别是在救灾过程中不断强调的“救人要紧”“人的生命是第一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但决不意味着我们乐见“死”。如此“设身处地”去臆测灾民的心理,是对人性的亵渎,是对“生命高于一切”价值观的严重“偏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曾经偏移的价值判断,此次汶川大地震后,举国降半旗为遇难的亡灵哀悼,就是在昭示着一个道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判断。
基本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底线根基上价值判断的严重偏移,是最可怕的。这样的结果,通常要在很久以后,才会让整个社会尝到它的苦头,公众对此不可掉以轻心。(□徐迅雷)(新华网/新京报)

“王兆山现象”或可推动灾难文学的人本反省
连日来,弃学生逃跑且不耻自辩的范美忠所引起的激烈道德论战尚未见平息之态,由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一首词所引起的文学伦理反思,再度闹到了沸反盈天。如果说,那位教师“先跑合理”的言论尚能因某些概念的复杂性博得些许谅解同情乃至支持,那首替可怜的亡魂们发出“纵做鬼,也幸福”、“亲历死也足”等感慨的词,获得的却是绝对一面倒的口诛笔伐。点击详细>>>>
王作家的霉味的呼吸
身为山东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王兆山先生写了一首诗。6月6日,这首《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悄然刊登在《齐鲁晚报》的副刊上。几天以后,引发一场转载和批判的狂潮。点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