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地降临。这次特大地震灾害牵动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海外中华儿女的心,也牵动着各级工商联组织和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迅速决策、正确指挥、有效组织下,和全国人民一道,各地的民营企业反应快、行动早,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之中。灾区的民营企业一方面积极自救,一方面还慷慨解囊,参与社会救助;未受灾的各地民营企业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想灾区人民之所想,帮灾区人民之所需,通过不同方式把爱心、勇气和力量送给灾区百姓。民营企业成为了抗震救灾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全国工商联对上报的8000多家企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5日,这些企业捐赠现金51.5亿多元,捐赠物资10.9亿多元,共计62.4亿多元。其中捐赠额1000万元以上的98家,1亿元及以上的6家。民营企业此次捐款捐物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创历次救援捐赠之最。毫无疑问,在这场大灾难面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表现,无疑是他们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强烈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光荣标志。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之一,崛起中的民营企业以其旺盛的成长活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作为先富起来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的举动和表现自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民营企业家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必然在积累知识、积累境界、积累情怀,他们在超越为个人生存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阶段后,开始重新审视与利益相关者、公众、社会及政府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孔子曰:利之本在于德与义。他们许多人在思考着义利兼顾、扶危济困、反哺社会的意义,初步懂得了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还应当确立自己的道德取向,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打造良好商誉,树立公众形象,做受人尊敬的企业,才能获得高效率和高回报,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家正经历着从一个纯粹的“经济人”逐渐向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步调并不一致,有人通过自律先行一步,有人要经过舆论监督引导、同行示范仿效和制度约束等他律方式才会逐步跟进。因此,我们就更需为先行者的爱心善举喝彩,及时对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予以鼓励和宣传。社会公众和舆论也应建立正确的财富观,理性引导民营企业在追求更多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关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扶贫济困、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等社会责任,并将社会责任上升为企业核心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将有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民营企业家不仅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创造者,也应做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精神财富创造者。(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 全哲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