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捐出的善款以及政府部门划拨的救灾、重建款项究竟会不会出问题?审计署的这组数据或许能给公众信心。据统计,截至6月16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57.32亿元。调查数据显示,95%的被访者声称以各种方式援助过汶川大地震灾区,但有6成的被访者担心善款被挪用,5成的人希望能公开善款的用途。如果不尽快辅以有效的制度性的设计与安排,来消弭公众的这一后顾之忧,那么,坊间公众的这种担心长此以往,或将成为民间慈善热情的一个“敌人”。新任审计长刘家义已经给这支庞大的审计队伍下了命令:救灾款物流向哪里,审计就要跟踪到哪里、监督到哪里,不仅要查到省、市、县,还要跟踪检查到乡、村、人。这一力度前所未有的审计,是对国民慈善热情与爱心的最好的呵护方式。长期以来,我们缺乏能够呵护与孕育慈善情怀的制度。这种制度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培育草根慈善组织,让其尽快成为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在现有格局之下,加强对官办慈善的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与制衡,保证慈善机构公开、透明地运行。法律术语中有一句经典格言:“程序是正义的蒙眼布”。它的意思是:实现最终的正义,离不开程序的保驾护航。对于救灾善款的万人审计,其实就是一块“正义的蒙眼布”。有了这块“蒙眼布”,国民的慈善热情也就有了最大的依托。 (石子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