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简报 >> 正文

老“八版”情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在举国震撼,全民奋起,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迎来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报庆,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我对人民日报是有特殊感情的。记得,早期的人民日报第八版是副刊版,那时的副刊没有刊名。但是,副刊的文学性很强,经常发表名家佳作,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赢得众多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回想起来,我从抗战前夕学写散文并开始投稿,半个多世纪的笔耕生涯,接触最多的就是报纸文学副刊。副刊几乎孕育着我的创作生命。匆匆数十年,我涉猎过的诸多报纸副刊,留下我文学脚印最深的,首推人民日报副刊。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相距整整20年,人民日报副刊先后发表了我的《第二次考试》和《临江楼记》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读者中传播之广,影响之大是我终生的荣耀。《第二次考试》是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写成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生活中涌现许多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时我妻子在上海合唱团工作,她不经意间谈到一件感人的事。夏天,上海受到一次强台风肆虐,一个女考生,奋不顾身连夜赴灾区抢险,导致复试时倒嗓,与初试时优异出众的成绩判若两人。经乐团实地调查,发现了这位女青年高尚的忘我行为,并立即决定录取这个德才兼优的考生。我听后深为感动,结合妻子早几年报考时的现场经历,以及自己亲身感受的一些细节,很快写成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不久,人民日报文艺部,好像是林淡秋寄来一封催得很急的约稿信,信中强调限于篇幅,勿超过两千字。要删去1000字,这么大的改动,其实是一次重写,只有这时,我才真正投入艺术创作的实践。不久,一个寒冷的岁末之暮,我下班后,在上海西区的有轨电车终点站,顺手在报摊上买了一份当天抵沪的12月26日人民日报。昏暗的路灯下,我在街头翻阅报纸,一眼瞥见报头的内容提要,第八版有《第二次考试》篇名。文题用醒目的书写体,从版面上可看出编辑的重视。那个晚上,我有如第一次投稿被录用,情绪振奋,又有点迷茫。这似乎意味着我的创作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这篇文章,在以后数十年间,出现了一个漫长又奇异的历程,那是我完全想不到的。它被反复转载选用,评论文章不断,译成几种外文,改编为电影《复试》和广播剧。从1958年开始选入语文课本,长达40多年。即令在“文革”期间仍然沿用,只是没有作者名字。上世纪80年代还看到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编入华文课本。最出乎意外的是这文章在1979年作为全国高校统考的语文作文试题,要求根据2000字的《第二次考试》改写成800字的《陈伊玲的故事》。后来我有机会看到部分较优秀的试卷,像“一棵秋天的树上,掉落不计其数的小树叶,各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听闻作文命题出自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之手,确否不得而知。《临江楼记》则是1976年9月间,我与《福建文艺》编辑部的几位同事,到上杭县为基层文学工作者举办改稿学习班。入闽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到闽西革命老区。上杭的汀江之畔,有一座临江楼,相传毛泽东的词章《采桑子·重阳》即在此构思成篇。那几天,忽然传来一条震撼人心的消息,在暗中不胫而走。人们疑信参半,想说又不敢说,眉宇间却又喜气洋溢。随后逐渐得到证实,罪恶滔天的“四人帮”终于覆灭了。处于这样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我们又在历史久远的革命老区,一种庄严的历史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我决定试写一篇散文。意念一出,一座楼,一条江,一棵树,一首诗和一朵黄菊,缠绕着我的思绪,形成一种内在的深沉的涵义在涌动。于是我第三次登上临江楼头,仔细观察楼内外的建筑及环境,还在笔记本上画了楼宇的速写。迎风伫立,放眼四望。汀江水恰如一条滔滔奔流的历史长河,直向天际。我抚今追昔,心潮起伏不已。中国人民的灾难太深重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灾祸如噩梦缠绕。如今这个全民族的历史大悲剧宣告结束。中国大地上现出胜利的曙光,历史的进程将翻开新的一页……回到省城,我迫不及待地将此行所想写了下来。又在原稿上反复修改,这是我被迫封笔10年后的第一次试笔,稿成后,毫不犹豫地寄给了人民日报文艺部。《临江楼记》发表在197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的第四版,《战地》副刊头条。文题用书写体,版面舒展大方,编排不同寻常。在一个时期内,这篇小文引起众多读者的注目,从内地到香港,以至海外华文报纸都予以转载,编入多种版本的散文选集,并译载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我想,这主要是由于我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思想感情,因此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二次考试》和《临江楼记》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不能不感谢人民日报文艺部提供宝贵的篇幅,给我以发表的机会,从而使我得到继续写作的力量、信心和勇气。然而,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它早已完成了历史任务,充其量只能作为枯黄的史料一页。但是这两篇文章开启了我文学的大门,其影响是我终身难忘的。在文学界很多作家都是从副刊开始的,副刊是文学爱好者的园地也是青年作家的摇篮,其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为庆贺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华诞,我写下在副刊发表以上两文的片断回忆,借此向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日报遥致敬意。人民日报历尽沧桑,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是中国大起大落的见证,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人民日报的老“八版”副刊成就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梦想,培养出那么多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衷心祝愿副刊越办越有光彩,越来越深入读者之中。老“八版”副刊有我终身割不断的情结。(何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