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党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紧扣目标任务,坚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等重点工作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连日来,校领导持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宝贵经验,努力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一)党委书记毕晓阳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查研究
按照学校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安排,6月2日,校党委书记毕晓阳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查研究并召开座谈会,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座谈会现场

党委书记毕晓阳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从学院现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特色亮点、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汇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崔伟玲、张凯丽、杨延萍、付正大等先后发言,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守牢主阵地,发挥主渠道等如何做好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工作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作汇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发言
毕晓阳对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作了说明和解答。他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就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及办好思政课,他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深化思想认识。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认识思政课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各级领导对思政课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视,充分认识提升思政课理论研究水平的紧迫性,全力落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二是要强化研究阐释。要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研究的根本前提,努力在贯通思想体系、把握科学方法上下功夫,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自觉运用其立场、观点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思政理论研究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三是要加强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就是要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就要推动思政课工作格局再拓展、工作机制再优化、工作力量再加强、工作水平再提升,构建起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的新时代思政课新格局、新机制、新生态。要牢牢把握青年成长需要的实际,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四是要扛实责任担当。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始终践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的立场,根据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意愿去评判是非曲直、义利得失,让思政课“有知有味”,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供稿/党委宣传部 摄影/李雨晴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刘翱翔深入学工战线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专题调研
5月29日上午,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刘翱翔调查研究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学生处会议室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学生处副科级以上干部、各院部学工战线负责人参加会议,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会议现场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刘翱翔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就开展调查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具体要求做了说明;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就学校资助工作现状进行了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未来资助工作提出了思考;各院部学工书记结合本单位实际,对今后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谈了各自看法,并表示会找准问题再出发,用实际行动促进资助健康发展、良性发展,做实做好资助工作,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确保国家政策落实到位。

与会人员交流发言
刘翱翔对学校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结合当前学校学生资助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此次专题就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推动我校资助工作再上新台阶。就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他要求,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各院部要高度重视。二是要提高工作艺术。工作艺术是工作能力的基础,也是工作成功的关键,要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从而提升工作效果。三是要完善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使操作流程简洁化,为学生搭建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四是要做好资助育人。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真正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供稿/学生处 摄影/李雨晴 撰稿/石松慧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三)副校长张立方深入院部开展“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专题调研
6月8日至14日,副校长张立方先后到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资源开发学院和尼龙化工学院等五个专业院部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开展深入调研,教务处、就业处、学生处、招生处等职能部门和相关院部负责人陪同调研,五个专业院部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和辅导员代表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各专业院部汇报了本单位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产业学院建设、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与会人员围绕优化专业结构吸引优质生源、构建“德技兼修、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促进毕业生满意就业等方面展开了研讨和交流,并对“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提出了建议和思考。调研期间,五个院部的5000余名学生通过小程序调查问卷的方式参与了线上调研,表达了他们对专业认知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岗位推荐等方面的需求和关注。
张立方对各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模式、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等创新做法,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方面进行的探索和成果表示肯定。他指出,“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要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科学联动、无缝衔接、一体推进,提高“沟通效率、治理效能、育人效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制定“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总体工作方案,形成“学校统筹、部门协同、院部主体、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多维评价”的工作格局,协同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形成“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联动机制。深化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认识,以“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建立并实施招生、培养、育人、就业联动机制,定期联合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群建设、招生计划及学生管理策略的调整依据;三是以点带面,推进“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选取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专业建设品牌特色明显的专业(群)为试点,发挥“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招就贯通·培育融合”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特色案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形成“入口旺、培养棒、出口畅”的良性循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学校高质量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美誉度。
(供稿/教务处 图片 撰稿/张麦玲 编审/马金 责编/宋婷婷 审核/李创起)
(四)副校长杨立峰深入院部开展招生就业工作专题调研
6月9日至13日上午,副校长杨立峰分别深入经济管理学院、尼龙化工学院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调查研究招生就业工作。招生处、就业处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调研会上,经济管理学院、尼龙化工学院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单位招生就业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度剖析,就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建议。参与调研的招生处、就业处负责人就如何做好招生就业工作谈了各自看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解决方法。
杨立峰对经济管理学院、尼龙化工学院招生就业工作给予肯定,并结合当前招生就业工作,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招生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生命线,学校将持续深化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构建招就贯通新工作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高水平招生就业凝聚力。他强调,全校教职工生一定要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要形成人人助招生,人人促就业的大好局面,助推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开放,形成招生就业开放包容新局面,提高工作向心力;二是要用心,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发挥辅导员作用,要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用情,要有温度,要让老师、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