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藏族学子的鹰城快乐生活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4-24 [来源]: [浏览次数]:

迎新年文艺晚会上,多杰扎西(左三)等藏族同学在表演民族舞蹈。

汉族同学王瑞东(中)正在为同班的藏族同学辅导功课。

一群“90后”的藏族孩子,为了求学,离家一千多公里来到鹰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这群藏族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近日,记者来到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走近这群藏族大学生,感受他们的变化和取得的进步。

2011年12月31日晚,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综合馆内举办了迎新年晚会。晚会上,来自计算机系的多杰扎西、先巴公保等藏族新生在演唱了歌曲《美丽家园》后,又把自编自演的藏族舞蹈《青春踢踏》献给了现场的观众。嘹亮的歌喉、优美的舞姿,这些“90后”大一新生以浓郁的雪域风情征服了现场的师生,大家对他们的表演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千里迢迢求学路

舞台上的多杰扎西、先巴公保这些藏族学生自信、阳光,完全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而在3个多月前,他们刚来学校时,却是另一番情形。

先巴公保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乡加尚村,去年9月报到时,为了不错过报到日期,先巴公保和爸爸丹正多杰提前4天就踏上了旅程。先巴公保的汉语不好,父亲更是一句汉语也不会,虽然计算机系专门安排了大二的藏族学生拉毛却负责接待,但丹正多杰临走时仍是不放心。

先巴公保告诉记者,他是1990年3月出生的,家中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两个妹妹。他的家以放牧为主,家中有700多只羊、70多头牛和一匹马。由于是家中的老大,先巴公保没有上小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骑马,帮助家人放牧。12岁时,他在家乡上了初中才有机会学习汉语。高考时,父母想让他报一所省内的学校,结果先巴公保在报志愿时选择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到《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家人有些犹豫。当时,爷爷的一句“出去闯一闯”让先巴公保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

到校后,先巴公保的爸爸陪他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晚上爸爸走后,第一次出远门的先巴公保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天晚上,他一夜没有合眼,写了3首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藏语诗。

同内向的先巴公保相比,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多杰扎西显得活泼许多。多杰扎西的脑后留个小辫,左耳上戴着耳环,以至于刚到宿舍时让同学祝培基以为他是艺术系的学生。

多杰扎西的爸爸在县城兽医站工作,妈妈在老家有100多只羊和30多头牛,家里共有兄弟4人。多杰扎西告诉记者,玉树地震后,他家的房子裂了,全家都住在帐篷里。后来,国家对玉树进行了援助和扶持,自己的学业也得以继续。被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后,全家都很支持,爸爸同表哥一起,专门开车把他送到了学校。

计算机系2010级网络技术专业的拉毛却家住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能科乡拉萨村,是该院第一批藏族大学生。虽然时隔一年多,拉毛却对2010年9月自己到学校报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2010年9月,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拉毛却第一次坐上了火车,踏上了求学的道路。没想到没出过远门的她坐火车也会晕车,3天里她几乎没吃什么东西,原本黑红的脸庞,变成黑黄色。在新生报到处,拉毛却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计算机系副书记王洪。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话语,但一杯热水温暖了拉毛却的心。

爱心帮扶带他们进步

对于这些藏族学生来说,在学校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言问题。由于这些学生在家乡学习和生活都是用藏语,汉语水平很差,不要说上课学习,就连基本交流也成问题。此外,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是大家需要克服的问题。

为此,王洪专门安排学生和这些藏族学生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此外,为了能够让这些藏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王洪将藏族学生分开,和汉族学生混合安排到一个宿舍,让汉族学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中原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拉毛却活泼开朗、乐观向上,而在开学不久,这个初离家门的藏族女孩子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曾产生过退学的念头。拉毛却告诉记者,她当时找到了计算机系副书记王洪,要求退学。“那一天,王老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像妈妈又像姐姐。”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从今天起我要成长,做一个坚强的女孩儿!含泪我给自己一个微笑:我要坚强!

计算机系领导了解到拉毛却的经济情况后,及时和学院有关部门沟通,给她找到两个勤工俭学的岗位。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拉毛却家里的经济负担,还拉近了她和同学的关系。

拉毛却非常珍惜学院提供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她利用每天晚上在实训楼的机房扫地、擦拭机器的机会,总是早到一会儿上机练习。拉毛却不知道,王洪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后扮演着妈妈和姐姐的角色。在和实训中心主任沟通时,王洪特别提出让实训中心的老师多教拉毛却一些基本技能,和她讲话时要说普通话且语速慢一点。如今,拉毛却原本成绩较差的计算机课,有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成绩渐渐赶了上来。她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IT联盟,和同学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

“祝培基、王瑞东、牛帅帅、常玉鹏……”当记者问起多杰扎西的汉族朋友都有谁时,他一口气说出了好多名字。

今年19岁的祝培基是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乡人,同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一个宿舍。祝培基告诉记者,报到后自己是第一个到宿舍的,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来到宿舍,给自己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与本地人长得不一样,后来在一起交流时发现他们的汉语不太好,交流时有些费劲。

在军训时,祝培基和先巴公保是一个方队。由于水土不服,先巴公保拉肚子,并且耳朵疼,听不清楚声音。先巴公保到学校附近的诊所去看病,可是由于语言不通,和大夫交流不成,病也没看成。了解情况后,祝培基就和王瑞东一起带着他到学校医院去看了病。

刚到学校,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天天到附近的小饭店吃兰州拉面,这让陪他们一起的祝培基很不适应。慢慢地,在祝培基等同学的带领下,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这些藏族学生也开始尝试着吃别的饭。

2011年12月30日中午,记者在该学院二餐厅内看到,多杰扎西、先巴公保和同学们一起在吃着自助火锅。先巴公保告诉记者,在家里几乎每顿饭都要吃肉,来到学校后自己吃了一次羊肉,感觉口感、味道和家里完全不一样,现在经过一段时间,吃饭已经习惯了。

王洪告诉记者,除了语言问题之外,这些藏族学生普遍存在高数、英语相对薄弱的问题。为此,系里从开学之初就专门安排了学习好的同学一对一地为这些藏族学生补课。为了及时了解这些藏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每个月老师都要和这些藏族学生单独谈话,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这些藏族学生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和汉族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尊重,大家很快就融合在一起,在语言和学习上都有了进步。

多杰扎西性格开朗,祝培基和王瑞东在外地的同学打来电话,对藏族学生表示好奇,要求他们唱一段藏族歌时,他总是会对着话筒唱上一段。

现在的先巴公保还在写藏语诗,只是内容上由思念家乡和亲人变成了现在的学习方面。另外,在回答同学问题时,先巴公保总是会用河南话说个“中”。

感恩学校和同学

拉毛却有着藏族人天生开朗真诚的性格。在学校,她积极报名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随着大家到敬老院献爱心,给敬老院里的老年人表演藏族舞。看着老人们喜悦的表情,她的心里也特别高兴。

2010年10月,班里的同学根据拉毛却家里的情况,投票推选她获取国家助学金,但她却把这个名额让给了别的同学。“因为我觉得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我要用自己的自立去战胜困难。”拉毛却说这话时,眼睛里流露出真诚和坚强。

在2012年将至的时候,天性好动的多杰扎西等几名学生提出要编排一个舞蹈,在系里举办的迎新年晚会上为老师和同学们表演。他们的这一计划得到了系里的大力支持。

听说这些藏族学生的事情后,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专门表示,可以让这些藏族学生到学院的迎新年晚会上表演。

内向的先巴公保在家时从未跳过舞,这次为了能够表演好,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他每天都会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同大家一起排练。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很快就学会了舞蹈,并主动表示要在晚会上唱歌。

多杰扎西在家时经常会去打篮球、跳“锅庄”,他当仁不让地成为这次排练藏族舞的教练。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家时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附近的广场上,大家围成一圈,载歌载舞。来到学校后,自己想和老乡们到操场上去跳,可他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这次能够参加晚会,自己十分高兴。

演出的成功让多杰扎西很高兴,他也有了组建舞蹈队的打算。他告诉记者,自己要把跳舞这一特长发挥出来,教给更多同学,为他们带来欢乐。对此,计算机系的领导表示,将会全力支持他。

马上就要放假了,王瑞东和祝培基盘算着要给多杰扎西和先巴公保买点香油让他们带回去,而先巴公保自己也有了打算:给妹妹带点柿子让她们“见识见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人买一件衣服。多杰扎西还没想好给家里带什么礼物,但他和先巴公保一样,都决定在开学时带些青稞酒、糍粑和曲拉这些特产给老师和同学们。

(原载《平顶山晚报》2012年第一版 第A15版,记者巫鹏/文 鹏程/图)

平顶山晚报连接:http://www.pdsdaily.com.cn/news/2012-01/05/content_1771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