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设计

作者: 时间:2014-07-28 点击数:

一、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而成,国家教育部“05改革新方案”确定的政治理论课程之一,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其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二、课程特色

多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特色。

一是实行模块式专题讲座。将理论课内容整合为理想情操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基本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四大模块,每一模块下设计若干专题。

二是采用问题式教学,突出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确保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切实增强了实际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当中,灵活采用案例、讨论、视频、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课内实践教学

①案例分析或行为分析。教师根据教学涉及内容,举出1-2个典型的案例或典型行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议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它小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交案例或行为分析材料。

②讨论或辩论。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1-2个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可以预先准备,也可以在课堂上即兴进行。讨论最终由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辩论是由教师设计出与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辩题,将学生分成正反两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上交有关讨论或辩论结果的书面材料。分组讨论、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每一专题给学生2-4个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及结论。

③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对校园生活及社会现实中出现的有关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文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道德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情景剧”。每个剧目先在班上表演,学生针对剧情和表演效果进行分析评议,并上交评议结果。优秀节目选送参加年级及全院的汇演和比赛。

④师生角色互换。师生互换角色,即“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事先把需要讲授的主题、内容、重点告诉学生,指出所需材料和收集材料的途径,指导学生分组按指定的教学任务分头备课,然后学生集体协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当好听众,并适当进行点评。活动结束,学生上交备课材料及活动心得。

⑤观看影视资料。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学生就观看后的感想展开讨论或辩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评。活动后,每位学生上交心得材料。

⑥自评和互评活动。教师指定评价内容和标准,先让每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自己的心理、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入手,通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举止行为、气质品德等方面的状况和程度进行自我测评,写出“自评稿”,然后再由小组成员对其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综合评价。学生对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反思,并上交书面材料。

(2)课外实践教学

①参观访问。教师事先向学生介绍需要访问的地点和学习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生动的直接观察,感性地认识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活动结束,学生上交学习心得。

②行为训练。指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就某一行为规范进行强化训练,进而养成经常性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行为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并认真总结和反思。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并上交评价材料。

③社会调查。教师指定调查主题和范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单位、农村开展调查,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体。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交调查报告。

④各种竞赛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竞赛内容和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能力目标: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2.课程内容设计

理论课教学23学时,课内外实践教学31学时,合计54学时。

教学

模块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实践教学设计与课时分配

理想情操

教育

第一讲 高职生适应大学生活问题

问题一:入校后有哪些不适应大学生活表现

问题二:不适应大学生活原因

问题三: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1

实践项目

制定大学生活规划

1

第二讲 高职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

问题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问题二:理想信念的作用

问题三: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1

实践项目

演讲:我的理想

1

实践项目

参观校史馆

2

人生价值

教育

第三讲 高职生爱国主义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爱国主义

问题二:当前形势下高职生应该如何爱国

1

实践项目

寻找家乡最美

1

录像 爱国主义教育视频

2

第四讲 高职生实现人生价值问题

问题一:人的本职

问题二:价值、人的价值、人生价值

问题三: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问题四: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

实践项目

寻找成功职业人

1

实践项目

活动:人生价值拍卖

2

第五讲 高职生人际交往问题

问题一:人际交往重要性

问题二:人际交往艺术

1

实践项目

认识身边的人

1

录像:金正昆人际交往讲座

2

第六讲 高职生爱情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爱情

问题二:爱情与学业

问题三:大学生文明相亲相爱

1

实践项目

演讲:我心中的爱情

1

基本法制

教育

第七讲 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观念问题

问题一:什么是法律

问题二:法的作用

问题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1

实践项目

以案说法

1

辩论实践项目:情大于法/法大于情

2

第八讲 与宪法相关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宪法的概念、特征

问题二: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问题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1

实践项目

以案说法

1

第九讲 大学生犯罪问题

问题一:大学生犯罪现象

问题二:原因分析

问题三:对策

1

实践项目

以案说法

1

第十讲 与公民相关的民事权利

问题一:什么是民法

问题二: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问题三:与公民相关的民事权利

1

实践项目

以案说法

1

录像:法官妈妈

2

第十一讲 家庭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问题一:婚姻法概念

问题二:婚姻法基本原则

问题三:结婚条件和程序

问题四:家庭成员间权利和义务

1

实践项目

法律知识竞赛

1

实践项目 模拟法庭

2

道德品质

教育

第十二讲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问题一:我国社会公德现状

问题二:原因分析

问题三:对策

1

实践项目 我心中的道德模范

1

录像:离开雷锋的日子

2

第十三讲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问题一:我国职业道德现状

问题二:原因分析

问题三:对策

1

实践项目职业道德相关录像

1

录像: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2

实践项目:认识校园、认识平顶山、大学生诚信调查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

9

课时总计:54课时(理论课时:23课时/实践课时:31课时)

3.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当中,灵活采用案例、讨论、视频、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考核方案设计

实施过程考核,取消期末终结性考核。

课程开始即考核开始,满分100分,考核分两部分:

(1)操行考核,占总成绩30%。违纪行为指:旷课、迟到、早退、请假、睡觉、玩手机,有违纪行为一次扣5分,扣完为止;学生没有违纪行为,得30分。任课教师作好记录,期末进行统计、折合分数。

(2)水平考核,占总成绩70%。基准分30分,机动分40分。

任课教师对每次理论课、实践课中,学生参与次数、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做好记录。按照积极参与课内活动、课外实践、按时完成作业等项目加分,表现突出的学生,期末即可得40分;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按时完成作业,酌情扣分。期末根据累计折合分数。

两项成绩累计作为期末总成绩。

五、教材、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六、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1.本课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对教材作了适当取舍处理和主题分类,教师可以根据学期教学时数和研究特长,在设定主题中有所侧重。

2.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开展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认真组织、规范管理、严格考核,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确保实践教学实际效果。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权所有  地址:平顶山水库路3号院 邮编:467001 Email:woshixiaobi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