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专职团干部、挂职团干部、县级(含)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兼职干部经常性直接联系不少于100名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团员青年数量较多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的兼职团干部要建立相应制度,直接联系一定数量本单位、本领域的基层一线团员青年;其他兼职团干部应直接联系不少于10名团员青年。
要以普通青年为主要联系对象,既注重依托基层团组织联系青年,也注重直接联系不同领域青年代表,兼顾好联系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原则上应以35岁以下的青年为联系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可放宽年龄要求。如,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非公企业负责人等,可适度放宽到45岁。
按照便于联系、便于服务的原则,团干部联系的青年,应以团干部所在城市的青年为主,便于开展线下活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当联系部分外地的青年,但不应超过总数的20%。
参考路径:以部门为单位加入一个或几个团的区域化共建委员会;每名团干部与一个“青年之家”建立联系,亮明团干部身份和联系方式;参加或发起建立一个青年兴趣组织,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加入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联系学校的一个班级或社团,开展联系服务工作;联系一个企业,加强与一线青年员工的联系交流;与“8+4”“4+1”“走转改”工作相结合,集中联系一批青年;结合出差、调研、会议等开展一次走访,联系所接触的各领域青年,增强联系的广泛性;建立一系列微信群等互动社交平台,加强与所联系团员青年的日常联系。
各级团组织要结合单位性质、团干部工作领域、青年分布状况,指导团干部合理确定联系青年群体的类别,既可以联系若干个青年集体中的青年,也要加强对不同领域青年个体的联系。要对本单位团干部联系青年情况进行统筹管理、统一核对,避免对少部分人过多的重复联系。
各级团组织要加强统筹,团干部要按照工作性质、从事岗位特点,有侧重地联系相关行业、领域青年,确保各领域青年都有覆盖。团干部要保证自己所联系青年群体代表的广泛性,不应完全联系单个领域,应适度拓宽联系覆盖领域。
47.团干部与所联系的青年应该保持怎样的联系频次?
总体要求是:日常有声音、有互动、有话题,线下每个季度有活动、每年有面对面交流,目标是做青年的知心人、贴心人。
48.应该如何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工具与青年保持联系?
团干部与所联系的青年,应当建立微信群或QQ群,通过及时交互工具,充分运用碎片化时间加强日常联系。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开展话题讨论、咨询辅导、发起线上活动等。
49.开展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的团干部,应该如何开展直接联系青年工作?
开展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的团干部,应按照工作要求,在下沉地集中联系一批青年,开展直接联系、直接服务、直接引导工作。同时,原有联系的青年,也应通过微信群、QQ群保持适度联系。
按要求,每名专职团干部应联系不少于100名青年。根据实际情况,团干部联系的青年数可适当增加。但最重要的还是联系效果,要确保能够开展直接联系、直接服务、直接引导,能够为所联系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帮助,增强所联系青年的获得感。不能盲目追求联系青年数量,忽视联系质量。
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应以各领域普通青年为主,重点是通过直接联系、服务、引导,扩大组织覆盖、密切团青关系、增强青年获得感和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公务员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不应纳入普通青年的范畴。原则上,不应把公务员作为直接联系青年工作的对象;工作确有需要的,也应保持在较低比例。
52.因所联系的青年工作生活地点变化或其他原因不便于联系,应该如何进行调整?
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微信、QQ保持联系。同时,应当相应新增联系青年,达到直接联系青年规模要求。
团干部转岗后,应继续通过适当方式与“1+100”工作中建立联系的青年保持联系,但不再进行工作考核。
54.团干部到上级团组织挂职或借调期间,应该如何开展直接联系青年工作?
团干部到上级团组织挂职或借调,因工作所在地发生变化,联系青年的群体也应相应进行调整。要在挂职或借调单位的协助下,直接联系一批当地青年。
55.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工作中联系的青年,可以作为直接联系青年工作的对象吗?
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中联系的青年,可以作为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工作的对象。但要综合考虑联系青年的广泛性、代表性,不能只联系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地的青年。
56.团干部通过工作会议、出差调研等方式认识的青年,可以作为直接联系青年工作的对象吗?
这些都是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的有效途径,但要以便于联系、便于服务为原则控制比例,不在团干部本人工作所在地的青年数量原则上不应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