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 展示风采 不断提升服装专业建设水平
张朝阳
今年4月和6月,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参加了河南省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现将参赛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大海航行靠舵手,关键跟着领导走。领导重视是大赛赛出成绩的前提和保障,艺术学院领导历来重视技能大赛工作,2007年就提出了“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以赛练技”的口号,并不断落实到学生培养工作中。去年年底,艺术学院成立了以彭艺娟院长为组长的参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技能大赛的业务组织与协调工作,对学生选拔、师生训练、参赛具体事宜等做了明确要求,制订了详细的参赛方案。彭院长还多次到服装设计工作室(新园区13号楼三楼)训练现场检查指导,协调训练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参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支持和组织保障。
艺术学院从2016年11月开始就进行了大赛选手初选和集训工作,选拔试题完全按照2016年国赛的标准严格进行,期间共有专业老师推荐的26名参赛选手参加选拔,最终组建了“以赛促建,赛练合一;以老带新,有序推进”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参赛梯队。今年寒假期间,筹措资金,和自己大学老师协调关系,我带队安排6名学生到上海东华大学接受张祖芳教授为期1周的大赛培训工作,培训期间,我和学生一起早出晚归(7:30—21:30)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本人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
首先帮助学生研究比赛的要求,和学生共同分析比赛的精神和给出的样题,明确复习的重点;其次,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按照立体裁剪、样板制作和工艺内容进行整理,查缺补漏。接下来针对比赛项目的设置进行深入的研讨,对操作流程、操作步骤和细节进行细化再细化。在细化中严格遵循操作的原则、融入大一统观念,因此训练环节我要求每一名参赛选手每周都要完成3-4套样题,训练样题的过程都进行录像,这样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她哪里做错了,而是通过录像等多种方式大家一起评判优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她的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的方案,再指导她进行训练和矫正。
自本学期开学以来,参加大赛备战的师生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克服交通、学习、工作、餐饮等困难,坚持训练,完成一套样题测试就需要10.5个小时,学生从早上7:00到下午19:00,虽然中午安排1个多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但孩子们总是忘记吃饭,老师也是全程陪同,及时把脉学生问题,其中的辛劳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会到。
服装设计赛项在省赛获得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二名的好成绩,在国赛中获得三等奖的成绩,在中西部地区时尚产业普遍落后于沿海高校的情况下离我们争二保三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也赛出了平职学院学生的风采。
(一)以技能竞赛为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技能竞赛就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风向标,其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学校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艺术学院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每年年初都会将技能大赛的各项活动纳入全年计划(如河南之星艺术设计大赛、富豪杯设计大赛等),将技能训练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实习就业等v结合,不断打造精品专业。
(二)以技能竞赛为引导,提升学生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通过竞赛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竞赛中增强自信、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事实证明,通过努力他们取得了好的竞赛成绩,达到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如2016年参加国赛的苗亚楠同学刚一毕业就被开封二职专聘为实习指导教师,今年如期成为正式编制的老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次大赛既是一次竞技盛会,也是高职学校师生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在赛场竞技,老师在赛场外交流沟通,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这样不至于把自己封闭于小圈子里闭门造车。
一是选手的技能水平与操作速度有待提高,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师生的知识面还没有打开,虽然网络已经很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百闻不如一见,建议增加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外出考察和采风的机会;建议给予专业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
二是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待加强,这样的问题在后续的训练中要增强训练强度和次数,不断强化知识的变通和心理素质。
三是我校参赛实训设备远远落后市场发展:如训练使用的设备和大赛提供的设备出入较大,大赛设备更先进,功能更齐全(题外话:大赛设备的价格并不贵,一台也就4000元左右),大赛的理论考试采用的上机操作,需要购买考试软件,这方面我们没有,失分达到4分之多。
一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外出考察采风机会。
二是重点优化指导教师的训练方法,让其在技巧上突破,做到事半功倍。
三是借骨干专业建设的东风积极筹建实训基地,及时完善培训设备,为学生实习训练提供有力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比赛和学生的相处,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职责的所在,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更加关爱学生。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信心,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收获了许多优良品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明年参加国赛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