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是一项紧迫、艰巨但意义重大的工作,它的工作链条长、牵涉面广,因而需要学校各级党政领导、教师职工、学生自身在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有客观、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从规范组织建设与管理、完善党员教育与培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这三个方面常抓不懈。
(一) 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组织管理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必须要对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在上级党组织的适当指导下,不断规范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建设。
1. 科学合理地设置支部。要根据二级院系单位学生党员数量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立党支部,以强化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在当前高校扩招、学生党员人数增多的情况下,本科一二年级可以在专业或年级中建立支部,三四年级如果条件具备可以考虑将支部建在班上。同时可以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担任支部书记,以加强支部成员之间的联系,积累学生党员的党务工作经验,锻炼学生党员的能力,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加强对支部建设的领导和指导。一是支部的上级党组织要确实担当起加强支部建设的领导责任,每学期应召开1—2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建设遇到的新问题;制定有关支部建设工作的计划、方案和相关制度;二级党组织领导干部还应深入学生党员,经常给广大学生党员上形势政治课,主动参加支部活动,了解支部的工作和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适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教育,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二是给学生党支部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要肩负起指导支部建设、发展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组织活动的责任,帮助学生党支部开展正常的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使支部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3. 建立支部目标管理机制。目标管理是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强调自我控制、促使下放权力和注重成果第一。党支部目标管理体系,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建工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来建立。要根据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八项任务和党员的八项义务,制定出考核和评议标准。对支部来说,要牢固确立目标意识,增强做好支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一方面要按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经常对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定期自查完成目标任务情况,发现不足及时加工补课,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进支部正常化、规范化建设。同时,要把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将支部目标管理、党员目标管理与民主评议党员、先进党支部评比、优秀党务工作者评比结合起来进行,将评估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形式评价支部建设和管理党员,有效推进组织的建设。目标管理制度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努力提高目标管理的实际效果。
4. 建立健全支部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支部的制度建设包括党支部的组织制度、生活制度、监督制度和工作制度等方面。要采用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首先,要完善支部自身在职能分工、成员合作、会议、学习、开展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其次,要规范教育、培养和发展党员的制度。具体来说,要建立党员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党员联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并加大制度执行和检查的力度,使党支部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道路,为保持组织的生机活力和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二) 加强思想教育,实行分类培养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关键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要分层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党的理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