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积极分子要进行基础教育。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选择空间和自由越来越大。当青年大学生主动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不管其动机如何,表明他们已经开始认可和接受我们党的执政。对于这部分积极分子,要对他们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并且要大大扩大其受教育面。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对我们党的执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 对普通党员要进行巩固教育。特别要注意在高校进行邓小平理论“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辅助及巩固作用,要注意教育引导学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身行为。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培训为辅助措施,以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促进手段。教学、培训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方法,善于抓住青年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党建历史、中国革命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重要历史事件、当前时事与形势的介绍和分析中向党员灌输党的理论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党和国家的立场,运用党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各种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从而使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深入理解,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并用来指导自身的行为。
3. 对党员骨干要进行提高教育。《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 [2005]14 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动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坚持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热心于党务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或党员干部、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人选。党员骨干作为青年学生中的精英,可以作为支部书记人选来进行教育培养。对于这部分党员,要实行精英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党务工作能力。可以采用业务学习加实践锻炼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业务学习方面,可以制作的党支部工作指导手册,如建立入党材料电子模板等,将党支部工作的程序、方法规范起来给党员学习;实践锻炼方面,可以尝试让党员轮流主持组织生活、让党员具体参与准备发展党员材料、建立学生党员到社区党支部挂职锻炼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务工作能力与水平。
(三) 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增强党支部活动的吸引力,扩大其影响力。
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缺少经费支持是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单调、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改变学生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形式单调、对广大同学影响力不强的现状,必须给学生党支部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鼓励支部创造性地开展支部组织活动,给予支部自主、自由的更大空间。学生党支部的经费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支部合理使用,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其次,要创新活动的形式内容。要将周期性和长期性的支部活动相结合,周期性活动如党员培训、时事讨论会、时事报告会、模范人物报告会、党知识竞赛、特色社会实践、用FLASH演绎时事热点的特色当日活动等,长期性活动如设立学生党员接待室、党史学习研究兴趣小组、开展党员之家的活动等。在活动载体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及通讯软件工具在互联网上探索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尝试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等。另外,还可考虑举行特色党支部建设和评比活动和联合其他影响力大的社团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支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再次,要建立固定的活动基地。在硬件方面,一是要有效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党建先进社区、黄埔军校等资源建立校外党员教育活动基地;二是要整合校内资源,以生产实习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就业基地等为依托,增建固定的党支部活动基地。如设立党员专业学习基地、在图书馆或者办公地点或者宿舍设立党史展览室、党员文化活动室、党员之家、党员示范点等,以增进党员之间的沟通,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推进支部建设。在软件方面,可以“三有一好”工程、“一帮一”工程、党员挂牌制度服务工程、能力与素质培育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等各项活动为载体,以党建促进学风建设,使大学生支部党建工作有落脚点,不断增强支部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