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片】
战争片是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在短短百余年的电影发展历史中,不计其数的战争电影把战争给各国带来的苦难浓缩成一个个经典片段呈现给观众,把各地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永远地记录在银幕上,时时给后人以告诫。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把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用电影“写”下来,用电影特有的艺术方式见证并反省着历史。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欧洲所拍摄的战争片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商业角度来看都是成就最高的。
《拯救大兵瑞恩》 (美国)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罗伯特•罗达特
主演:汤姆•汉克斯等
获奖情况:1998年第59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
【鉴赏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六十多周年,然而电影创作者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二战题材影片的拍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表现二战,表达人对战争的深层思考。由于美国在二战中的特殊地位(偷袭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国的参战具有充分的道德正义基础;同时,由于在欧洲和亚太地区战胜了强大的德意日轴心,美国俨然成为世界的拯救者),美国二战影片总带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式的民主和人道主义、战争的胜利欢笑和对英雄(拯救者)的歌颂,同时,也以理性主义的冷峻与批判来反思战争。另外,好莱坞影片制作的特殊模式也决定了美国二战影片的商业性,因此,在尊重历史的同时,美国电影也从不拒绝艺术对战争题材的“杜撰”。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光影外加一段战地浪漫曲,美国二战题材影片在影像表达、叙事方式、人物安排以及对戏剧性元素的把握上总能带给观众一连串的惊奇与震撼。1998年斯皮尔伯格推出的《拯救大兵瑞恩》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故事所表现的情感令人荡气回肠,影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是典型美国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悬念是影片处理情节结构的一种手法。它利用观众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影片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来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
悬念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其作用却只有一个,即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发展。美国电影历来都有着设置悬念的传统,因而很能吸引观众。美国的战争电影往往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充满精彩的悬念设置。
《拯救大兵瑞恩》是个关于营救的故事。约翰•米勒中尉领着一个八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二等兵瑞恩,但是瑞恩这个人物并没有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出场,他们没见过瑞恩,在寻找的过程当中小分队费尽周折,有的队员为此付出生命,甚至部分队员出现了逆反情绪,对这次任务的价值产生怀疑。寻找的过程越艰难,越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他们也想知道瑞恩是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影片非但没有尽快为观众揭开这个谜底,反而又设置了一个新的疑团,小分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但此“瑞恩”非彼“瑞恩”——他们找错了人。真正的瑞恩究竟在哪——伴随着小分队的寻找,观众的期待一直延续到影片的最后。
这种悬念设置方式,不同于很多影片以“危机”或“突然转折”的形式存在,而是贯穿影片始终。虽然方式不同,但效果一样,悬念是调动观众的胃口、使影片具有非凡魅力的重要技巧。
细节描写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主题的表达,优秀的细节描写往往对一部电影的成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美国战争电影向来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影片的许多精彩之处都蕴涵在小小细节之中。《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中尉的出场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米勒不是脸,而是手,是颤抖的手——它意味着什么呢?这只手暗示,米勒是一位老兵了,更重要的一方面,战争使人始终生活在恐惧中,正是由于这样没有规律的生理状况,造成了他们的外部反射,会遗留下许多病状。米勒中尉的这只手就是一种类似“帕金森”综合征式的怪毛病,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大脑难以控制行为。这是米勒的手,但却是代表了战争中所有人的手,观众由此从健康的角度对战争提起了抗议,因为这只手告诉他们,战争中的人是很容易受伤的,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
在音响效果方面,影片充分发挥现代声音技术的特长,生动逼真地再现出战争场面中的各种声音状态,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尤其影片开头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音响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