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歌按照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个大类。也有分为号子、田秧歌、山歌、小调、舞歌五类的;更有细致划分成诸多类型的,如号子、山歌、田秧歌、牧歌、船歌、童谣、小调、祭祀歌曲等等。这里我们采用的是最简明的分法,把中国名目繁多、数量巨大的民间歌曲划分成三大部分。
(一) 号子 号子是源于劳动过程中对劳动起组织和调节作用的一种劳动音乐。多种多样的劳动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号子。劳动强度和负荷的不同也使得号子的音乐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打夯、装卸、打麦、摇船等一些大体力劳动的号子节奏一般比较紧凑而急速;反之,不需要较大体力的劳动号子,节奏则相对松弛和舒展一些。号子的音乐性格质朴坚毅、粗犷豪迈,表现方法简朴直接、节奏鲜明、律动性强,音乐的变化不大,比较固定。
(二) 山歌 山歌,即“山野之歌”,是泛指在劳动号子之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小曲,深受大众的喜爱。由于地域性的差异,每个地方的山歌都各有特点,内容和形式十分多样。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四川的“晨歌”、山西的“山曲”、云南的“调子”、蒙古族的“牧歌”等等。从总体上来说,山歌具有抒情小曲的特点,节奏比 较自由舒展,抒情性强。
(三) 小调 小调作为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号子和山歌的最大区别在于,小调是被专门加工提炼过的一种艺术形式。小调一般流行于城镇集市,实际上,它在农村也广泛流传,而且几乎遍布了我国所有民族。如果山歌是“山野之曲”,那小调就是“里巷之音”。小调流传于城乡的各个阶层,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倾向比劳动号子和山歌更为复杂,其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和农村生活与音乐文化在相互影响中的发展和变化。其中,职业音乐人对小调的加工,使它在艺术审美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