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是整个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作品即以人声演唱和表现的音乐作品,也称为歌曲,它由音乐旋律和歌词等等因素有机结合而成。声乐艺术,包括演唱和歌曲本身两个主题因素。
歌曲的演唱方法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原生态唱法。
1、美声唱法:
美声一词起源于意大利文Lecanto,原文的真正含义是“美好的歌唱”。它不仅仅是指一种发声的歌唱方法,也是一种演唱风格的流派。
美声唱法实际上是从西欧的专业古典声乐传统演唱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逐步形成独立的演唱流派。这个时期的美声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多声部教堂音乐和复调音乐为代表的中世纪西方宗教音乐的影响。美声唱法后又被广泛运用于欧洲的早期歌剧中。最初的歌剧以阉人歌手来代替女歌手,由女中音代替男中音来演唱。随着歌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戏剧性唱段的出现,以及历代歌唱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演唱方法,就产生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有丰富表现力的、更加科学的美声演唱法。
美声演唱法的特点之一是,它通过采用喉头位置相对偏低的发声方法来产生一种圆润、松弛、丰满而明亮的音质。这种声音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有共鸣和垂直感的优美华丽的音质;其次,美声唱法讲究气息的连贯通畅,声音位置的统一,刚柔兼备而富有弹性。这样就使美声演唱法能胜任多种领域歌曲的演唱,同时体现它韧性细腻,表现力丰富的特点。
2、民族唱法:
这里所指的民族唱法包括两个大的范畴。第一大范畴,主要是指由我国的民族声乐上发展起来的,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运用的演唱方法,主要是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等等。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远古时期,就有了表现劳动和爱情的歌曲。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所整理的《诗经》中,就有300首谱成了歌曲流传。
第二个大范畴主要是指在汲取了中国戏曲和曲艺传统声乐的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洋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民族语言为基础,科学发生为原理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演唱形式。这种唱法更加注重咬字和吐字以及韵味,力求声音的清脆和甜美。
民族唱法在具有其他唱法共性的同时,又具有它的特殊性。中国的民族唱法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歌唱法的精粹,又大胆吸收了美声中科学的发声法。这就使得民族唱法在具备了“甜”、“脆”、“圆”、“亮”的声音观念的同时,在发声过程中,更加注重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音效上更讲究音域的宽广和较强的穿透性。演唱者本身也能合理用嗓,并做到先情后声,字随声发,声随腔行。
3、流行唱法:流行唱法又称为通俗唱法,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流行。流行歌曲是英文Pop Song的同义词,意思是受欢迎的、大众化的、被广泛接受的歌曲。流行唱法不光是指演唱方法,还代表一种演唱风格,它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流行唱法与美声和民族唱法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它不具有统一规格的演唱技法的要求,一般是因人而异,并不特别讲究声音的共鸣和音量,而是根据歌手的嗓音特点、演唱习惯和歌曲本身的表现主题为出发点,来规划演唱的要求。演唱时讲究音调流畅,表情真挚,突出口语化、生活化和自然化的特点,力求将声音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和真实。表现形式上比较丰富多元,除了服饰上的鲜艳夺目和标新立异,在伴奏上也往往使用大量的电声音乐并且配合舞台上多种灯光效果,造成听觉和视觉上统一而强烈的演唱效果。
4、原生态唱法:所谓原生态唱法,就是一种乡土味十足,包含浓郁民俗风情,且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原始的声乐表达方式,多见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初的起源往往是劳动过程和一些节日的祭祀及庆典,常常表现出对于劳动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热情,并且以地方风格语言为语言基础;发音没有定式,各具特色,富有地域色彩,具有自然、淳朴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