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玩转”手机。当前,许多高校为了防止学生课堂上因手机分散学习精力,斥资搞屏蔽、教室安装电子监控、手机上课时统一管理等,技术方法更新不断,但时间一长都不了了之。那么,让学生将手机“玩”到课堂是否可行?笔者曾对经常在课堂玩手机的学生作过追踪调研,惊奇地发现这些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促学习的并不少,他们碰到老师讲的意犹未尽的感兴趣话题,或碰到一个未听懂的问题,或因课堂内容突发奇想产生探究欲望,手机就会迅即派上用场。同时,还发现一些上课经常不带笔的学生共同的做法是把笔记做在手机上,课堂中用手机拍下认为值得关注的信息,课后再结合网上学习扩充做成文件卡,一门课程集成的资料是传统笔记无法比拟的。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利用手机功能和学生对手机的兴趣来辅助学习,许多做法也值得借鉴,例如课堂教学中新知识拓展、理论问题解答、相关技能适时模练等,就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操作。总之,按互联网+的思维审视,手机进课堂,带来的是实时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交合,是群体学习与个性学习的互补,教学中引导,借“玩”为学,无疑是“95后”新课堂的新要求。
拆除滞后的教学管理“围墙”。互联网+的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而高职院校的课堂则变得越来越大,东半球欠发达的高校学生也可同享西半球著名教授的课,同门课程有数不胜数的精品课案供选择。与之不谐的是传统的“小学校”围墙仍然很坚固,如学生听学校安排的教师授课是“法定”的,不到课堂视之不学和违纪。教师教学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喜好,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允许学生个性化学习,兼容学生的网络学习与校内课堂学习,传统的束缚有必要废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生自学的能力和条件已经具备,鼓励他们个性化多样性学习,可以从制度上完善和创新。另外,为了学生个性化优势兴趣的发展,学籍管理中替代课程的制度也可加大灵活性,在学校定制课程外也给学生自主定制学习课程的空间。例如,学生希望选修跨专业的相关课程,在兴趣使然下产生对专业外某些课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创业体验或实践替代某些课程的实习与实训等。当然,在制度层面要规范,学生应提前向学校呈递调课申请,陈述调整课程的理由,并提出替代课程的名录,在学校批准认同后实施,学习过程由学生自主掌握,学校重在目标及质量的监控和考核。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时代性和“95后”高职生主体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涉及面很广,实践的选择是遵循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宜“疏”不宜“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