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治理论学习 >> 正文

生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时间:2012-04-25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指南和根本要求。

在高校开展德育教育意义重大。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对高素质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道德建设。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阶段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提高道德素质是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加强道德教育是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环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一贯方针,德育之所以应该摆在诸育之首,是因为它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它最深刻全面,具有把诸育效果整合为一体的功能。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概括。

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成长面对着多元化的世界和多种诱惑的选择,大学生的培养也必然面对着多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所以,要促进大学生“三大素质”的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中央1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强调德育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而高校应全面加强与社会价值关联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通过不断实践、积累、归纳,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成为既有知识、又有道德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为了积极响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要求,各地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是一所民办高等院校,多年来,升达学院一直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升达学院把创办人王广亚博士的办学理念和50多年成功的办学经验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思路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办学思路主要是:

办学理念:“伦理、创新、品质、绩效”。伦理是学生尊师以敬,教师待生亦诚;下级服从上级,上级关心下级;相互帮助协作,构建和谐校园。创新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社会需要;坚持求真探理,张扬推陈出新;校园生机无穷,校务朝气蓬勃。品质是建立完备制度,实行量化管理;购建优良设备,凝聚优秀师资;培育优质学生,追求一流成果。绩效是教师勤于教学,职工勉于事业,学生乐于学习;讲责任讲效率,呈现卓越绩效,创建一流民校。升达校训:“勤俭朴实,自力更生”。这是我们的校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在学生中我们开展三种劳动教育,目的是增强生存意识、劳动观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认真实践校训。一是规定一年级学生必须每天参加半小时的校园卫生劳动;二是二年级以上家境贫寒的同学参加的工读劳动;三是集体公益劳动。升达精神:“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精神的灵魂是爱国、爱校,核心是好学,是我们的学风,爱国爱校是对理念、信仰、思想素质的要求,宁静是保持学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教学环境,好学是对学风的要求,礼让整洁是对外表形象的要求。总之,升达精神是对学校校风的要求,努力使升达精神形成我院的校风,升达的校风落实到班风上。如我们把三大竞赛(文明宿舍、教室卫生、礼仪秩序)制度化、量化考核,每天检查,每周公布。每学期都开展礼貌整洁月活动、好学月活动、“两课”活动周、各系活动周。办学特色:即创办人提出的“三三三制”。第一个“三”为“三严”,即“严管、严教、严考”;第二个“三”为“三心”,即“关心、爱心、耐心”,要心心相连;第三个“三”为“三特色”,第一个教学特色是“两证多照”,即我们的学生毕业时不仅要有学位证和毕业证,还要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第二个品德特色是“三守”,即老师、学生都要“守时、守信、守法”;第三个形象特色指风度仪态。“三三三制”的核心就是三个特色,即教学特色、品德特色、形象特色。如何做到三个特色?一是严格管理,即“三严”;二是思想教育,即“三心”。

为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等文件,始终把德育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环节,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升达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教学、管理等实践中,尤其是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施中,我院坚持“在理论学习中认识理解、在生活实践中落实提高”的原则,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和调动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将德育教育切实贯彻到实践当中去。

1.加强教学和学风建设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院自办院之日起,一直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院师生每周坚持两小时的政治学习,保证“两课”学时,在“两课”教学活动中,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教学、科研相结合,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努力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实际。我院创造性地开展了“两课周”活动,已连续两个学期由共科部组织举办“两课”活动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问卷调查,邀请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做演讲,举办“两课”观摩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召开师生面对面大型思想交流会,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院还专门组织了“MMD学习小组”(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自觉开展对“两课”理论和党的文件精神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责任抓学风,课堂上的学风由任课教师来管,自习课的学风由学生干部、辅导员来管,教务处、学务处进行检查督导。好的学风要靠制度保证,为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及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团结、紧张、向上、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我院实行学生生活规范化管理,制定学生一日生活(起床、晨练晨读、整理内务、就餐、上课、午休、课外活动、晚自习及晚考勤)管理规定,并与评定学生操行成绩挂钩,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每天的实际生活中去。通过树典型抓学风活动,很好地带动了整体好学学风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坚持“严管、严教、严考”原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和纪律的约束,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在办学上坚持“守时、守信、守法”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风度,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2.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我院创办人王广亚先生把爱国爱校作为升达精神之首。但是如何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院自建院之日起,一直注重爱国主义的创新实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善于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从身边挖掘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国旗”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为此,我院制订了“国旗教育实施办法”,规定除恶劣天气和假日外,每天升国旗,平时由各系国旗队负责值周升旗活动,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由学院国旗班举行升旗仪式。每天清晨6点半升国旗、奏国歌,全院师生在室外活动的都就地面向国旗自觉肃立,行注目礼,成了升达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以对每位同学进行“国旗教育”和抓好以“国旗标兵”队伍建设为标志的特色教育活动,使同学们天天感受到“国旗在我心中”。爱国主义教育从身边做起,从每天的生活做起,进一步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3.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把道德规范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秉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之教育理念,以“严而不苛”之原则教育学生,除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外,特别重视学生生活教育,为此制订了学生生活公约和学生生活准则,以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养成遵纪守法的美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文明宿舍竞赛、秩序礼仪竞赛、学生整洁竞赛”并称我院的“三大竞赛”,分别有文明宿舍竞赛办法、秩序礼仪竞赛办法和学生整洁竞赛办法付诸实施。三大竞赛是我院学生管理的重要特色,是实践升达校训的具体体现,是生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常规管理,长期坚持,不断创新,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生存意识和环保意识,体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文明宿舍竞赛是我院学生管理之特色教育,目的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整洁的生活学习场所,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我院在参加省高校宿舍达标评比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在学生整洁竞赛方面,学院组织学生开展“课间一分钟环保活动”,这是创办人在视察教室时提出的一个极具时代感而又切实可行的创意,体现了创办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从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既体验了道德实践活动,又营造了校园的道德文明风尚,形成一个整洁、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好学的氛围。依据我院生活公约,广大师生自觉形成餐后将桌上残饭剩菜拨入碗内,将餐具送到指定地点的良好习惯,学生毕业后将它带到工作单位,被社会各界誉为升达特色。另外,我院的课外劳动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学生通过每周的课外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了社会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礼仪竞赛,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的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自身修养;以“消除信息污染”为主题,倡导学生文明、健康地使用手机、电脑和信息用语;以“保护环境、美化升达”为主题,倡导学生消除“白色污染”、克服乱扔果皮纸屑等恶习,并制定了《升达学院对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陋习的管理处罚规定》,教育学生争做“文明升达人”;以“拯救地球、造福后代”为主题,倡导学生从节约一滴水、节省一度电做起,避免资源浪费,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总之,在养成教育方面,礼貌整洁教育和劳动教育是我院的特色。不久前,创办人王广亚先生顶着绵绵秋雨,上午11点50分在行政楼前立等30分钟,向师生们招手问好,以身示范,教育学生见师长要有礼貌,让人感动。前述我院开展三种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增强生存意识、劳动观点,以劳树德,以劳增智,认真实践校训。

4.拓展德育教育的多种载体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开展文明礼貌用语、名著欣赏、知识竞赛等群众性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增加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启发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意识,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拓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的范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以抗战老战士、孤寡老人为对象,开展送温暖、慰问、走访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采取“一助一”结对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老一辈的优良品质,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为帮助大学生解决道德困惑及理想信念迷茫等问题,与家长携手,与社会结合,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行,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和回报教育,把德育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培养自觉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通过网络道德问题辩论等形式,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功能。

开展“三理”(即伦理、心理、生理)知识教育活动。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力实施“心理阳光工程”。综合利用板报、网络、论坛、社团、校园广播、校报等手段在大学生中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对自己心理健康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润物细无声。大学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局立意、细节入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大学生在日常活动的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得到熏陶,心田得到滋润,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做到“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我们结合升达实际,鼓励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课余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将德育教育切实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