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05年初又专门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大学德育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学校必须大胆创新大学德育,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积极营造育人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等学校要创新大学德育,就必须提高新认识,重视新情况,探索新途径。
提高新认识,就要认识到:第一,创新大学德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只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真正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好、落实好。第二,创新大学德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只能成为空谈。在“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创新大学德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构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第三,创新大学德育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创新大学德育,把大学生培养造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能够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始终站稳脚跟,使我们的伟大事业始终后继有人,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重视新情况,就是要高度重视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德育面临的新境遇、新挑战、新课题,进行科学的探讨和回答,为创新大学德育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第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面对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更为尖锐复杂的斗争,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创新大学德育的根本任务。第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实现思想文化的与时俱进,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也已成为创新大学德育的重大课题。第三,在大学生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等特点的情况下,面对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思想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新变化,如何准确把握教育对象,创新大学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都已成为现阶段党和国家对大学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探索新途径,就是大胆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积极创新大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方式、新体制新机制。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就是使大学德育充分关注大学生实际,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当前,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创新大学德育的重要目标,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第二,增强大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和主动性。创新大学德育一定要坚持《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明确“主要任务”,大胆开展工作。具体地讲,必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必须重视校园文化蕴藏着的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必须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德育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德育教育的合力,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创新大学德育的重要手段;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第三,创新和完善大学德育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创新大学德育,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切实承担起大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能力和水平;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彻底改变大学德育工作队伍孤军奋战的状况,形成所有教师、所有管理人员、所有教学环节、所有学科课程都担负着育人重任的工作机制,并努力营造大学德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要研究建立大学德育信息反馈调控机制,制定公正合理、标准明确、操作性强的大学德育工作考评办法和奖惩制度,切实加大对大学德育工作的投入,不断完善大学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二创新大学德育注重于“铸魂”工程,构建和谐校园则侧重于为“铸魂”工程提供条件、培育载体和创设氛围。“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子系统,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不仅是指高校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而且也是指高校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状态,同时也是评价高校发展水平的一种标准和标志。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为追求并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应该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概括地讲,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实现主体、载体、功能、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和有机统一。
1、主体和谐 和谐校园的主体就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按照工作性质和要求不同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主体和谐就是教职员工、学生和组织的自身内在和谐和相互关系和谐。就其自身内在和谐来讲,主体和谐主要是指教职员工和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全面、技能高强、充满活力;就其相互关系和谐来讲,主体和谐不仅是指教职员工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而且也指教职员工和学生分别与学校各组织间的关系和谐。主体个体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是主体和谐的先决条件;人际关系和谐的建立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实现整体关系和谐化,组织对个人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个人对组织要多讲一点服从,多顾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个人与个人之间要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宽容;个人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领导干部要始终与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可以说,主体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贯彻落实和具体体现。
2、载体和谐 和谐校园的载体主要是指科学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和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高校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当然包括各种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使学校工作和各项活动都有规章可依、有制度可循。先进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主体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水平等;教职员工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和享受者,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运用大学德育中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建理性、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
3、功能和谐 不同的主体、载体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教书育人、领导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教师是教书育人功能的承担者,各级领导和党团行管人员是领导育人和管理育人功能的承担者,后勤员工是服务育人功能的承担者,先进的校园文化、内和外顺的周边环境是环境育人功能的承担者;只有各种主体、载体积极有效地承担起相应的育人功能,并使各种功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功能和谐的大学校园。
4、方式和谐 这里所讲的方式和谐指的是治校方式、领导方式、育人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等的和谐一致。在此,治校方式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它一切活动;只有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和谐校园的建立与保持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创新大学德育,必须提高新认识,重视新情况,探索新途径;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主体和谐、载体和谐、功能和谐、方式和谐的协调一致。创新大学德育使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具理性,为和谐校园灌铸灵魂;构建和谐校园为大学德育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创设良好氛围。创新大学德育、构建和谐校园又将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定性、定向,并提供有力地支持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