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劳动者是最美丽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缔造生活,劳动开辟未来。
为弘扬劳模精神,雷锋精神,推进“文化建校工程”,“立体育人工程”的实施。院工会、宣教处、文明办、院团委等联合开展“大爱平职——寻找我身边的感动和温暖”活动,以期发现在美丽的平职校园、在你我的身边、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育人、为教书、为服务、为平职的发展和壮大而默默奉献、让我们感动和温暖、让我们记取和尊敬的劳动者,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我知道,用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放飞的是希望,为此,我愿做红烛奉献自己。”崔小珂说。声音柔和,言语像诗。
80后的崔小珂,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年6月获信阳师范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学位,高校讲师。2005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基础部教学改革秘书、文化教育部团总支书记。
把高度的责任心付于教学
崔小珂一直担任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承担着历届刚入校新生的数学教学任务,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服从领导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哪里有重担,就到哪里,哪里有困难,就教哪个班级。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坚持做到“三个一”,即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时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积极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学高为师,授人以渔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无疑应先具有足够的学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崔小珂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每年学期末,她的听课记录总是厚厚的两本,上面写满了学习与体会。她坚持苦练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根据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把“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通过与专业课相结合的生动实例,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的环节,崔小珂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注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把握“必须、够用”原则。为了更快和更好的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2011年,全院中青年教师暑假培训活动中,因为教学基本功扎实,表现突出,她被文教部推荐参加了讲授全院公开观摩课,授课效果受到听课评委组及全院教师的一致好评。
崔小珂还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繁重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下,不忘总结经验,撰写4篇教学教改论文,其中《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一文获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人力资源部职教“三优”评比优秀论文一等奖。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钻研,认认真真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深受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把勇于钻研的恒心用于科研
崔小珂深知科研与教学是共生互补的关系,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更依赖于教学实践。她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科研课题来自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科研的成果为改进教学服务。当教师从教科研中获得了反思能力和创造精神时,就能熟练地解决种种问题和困惑,减少无效劳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不懈钻研与努力,也使她科研成绩颇丰。作为主要参与人的项目《“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的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等数学“1+1”弹性化课程设置下教法与学法的探索与研究》获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编写的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并广泛应用于我院历届学生。获2008年度学院“教研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要参与制作的《高等数学》网络课程于2009年9月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一等奖,主要参与的《高等数学》课程2009年被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评为精品课。先后获得学院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学院优秀教师、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文明教师、年度教研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学院十佳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先进职工、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生喜欢称呼她“小珂姐”
“小珂姐,新年快乐。”
“小珂姐,学生在远方想念你,想念母校,那段时光因你而更加美好。”
……
崔小珂2009年至今一直担任文化教育部团总支书记一职。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学生无助时,她是“110”;在学生咨询时,她是“114”;在学生痛苦时,她是“120”;在学生抱怨时,她是“12315”;而学生最需要帮助时,她是“119”。正是这种“110”、“114”精神,支持和推动着崔小珂用心做好每件事、用情关爱每个学生。担任文化教育部团总支书记及09级辅导员工作已有3年。所带的09级文秘一班获2011年度河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所带学生中,3人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人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称号,10人获学院“优秀团员”的称号。对她而言,3年里沉淀下来的除了一摞摞荣誉证书,最珍贵的就是那一条条充满真情的“飞信聊语”。(赵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