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再度引起媒体关注

发布时间:2011-02-2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媒体与学生座谈

东方今报现场采访学生

平顶山日报记者采访学生

电视台采访就业处长梅胜利

本网讯(通讯员:赵玉坤)2月19日晚,17辆大巴车缓缓驶入学院,在烟台参加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4百余名学生兴高采烈地鱼贯而下,与前来迎接的学生亲切拥抱在一起。至此,我院就业处组织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即将告一段落。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院校在校生能获得实战经验,增强自身能力,企业则可获得一线的技术人才,有助于企业持续发展——这本来是一个让职业院校和企业双赢的好设计,然而在实践中却成为双方都头痛的问题——职业院校的教师为了给学生找实习单位感到‘头疼’,企业则害怕接收学校教师发来的学生简历。实习陷入了拼关系、走后门的尴尬境地。”一家权威媒体曾这样报道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于个体、私营、民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是中小型,像温州一带,以手工作坊、加工业车间、服务业为主,规模小、资金少且不稳定,企业自身固有的“劣势”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接纳实习生对这些企业来说无疑是个‘赔本买卖’”。我院学生有组织地参加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似乎正在试解一些教育专家担心的问题。2月20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和《东方今报》等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记者汇集在我院,就我院学生寒假集体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就业处四楼会议室,媒体记者与几十名老师及学生代表一起,共同畅谈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座谈会上,就业处处长梅胜利谈到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时说,我们要逐步改变单纯的书本式的就业指导很难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的状况,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适应新岗位,增加应聘信心,帮助同学们转变观念,适应今后的就业竞争,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媒体记者现场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并针对目前社会上对学生实习的认可度和担心的地方,以及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打工的弊端,对学院有组织地举办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的学生代表针对此次实践活动,从岗位实践锻炼感受谈起,从工作岗位要求的细节谈起,从学院和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谈起,纷纷认为,作为大学生,社会岗位的遥远和现实就业竞争的残酷,已不允许我们再让自己沉浸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中。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在非常有保障的条件下,拉近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更让自己学会了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增加对于今后就业的底气。实践活动使我们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通过实践锻炼,还解决了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非常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后,几家媒体记者由分别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代表进行了现场采访。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赵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