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把渴望变成现实是有条件的,成功的关键就在坚持,接受一份工作后,就要沉下心来,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下去,把工作做好。”余怀娜,职业学院2009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今年暑假,我和其他600名同学参加了就业处组织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被分到深圳富士康鸿超准事业群ipeg产品制造处工作。收获很多,体验了竞争,尝到了酸甜苦辣,也靠自己劳动挣了4500元钱,解决了学习和生活费用。非常感谢学院对我们的关心,下一年我还会参加实践活动的。”
为了让大一、大二在校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掌握程度,明确就业目标,增加学习动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负担,每年学院都要组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像这样一次组织600多人的实践活动,在全国的高职院校里也鲜见。据学院就业处梅胜利处长介绍,“为了能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选派责任心强,熟悉学生的工作人员陪伴学生渡过两个月的社会实践。”
“就业好才是真的好”。学院自建院之日起,就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事关学生和学院出路的大事来抓。坚持“招、培、就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工作思想观念,走专业化的就业安置道路。学院在就业领导机构上实施一把手工程,以就业处为主导,与各教学院系、班级辅导员一起共同组建了“三级体制”,做到每一级都有明确的就业工作规划、目标、进度和任务。在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课,成立就业指导咨询室,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定期发布就业信息,确保提供200%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实施“建立慕名客户群”工程,充分发挥毕业生校友团体作用,建立了平职学院大学生就业联合会、平职学院毕业生理事会,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抓好就业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后续教育,鼓励他们以个人出色的表现不断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就业促进就业,形成了一届传授一届就业经验,一届传播一届就业信息,一届帮助一届就业,一届带动一届安家的良好格局。形成了学生就业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不讲离家远近,只要干事创业平台的“三不一要”就业传统。
目前,先后有80余家公司企业与学院签定了互建“员工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的校企合作协议,学院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技术补充力量。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行业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并荣获“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办学声誉的不断提升,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青睐,学院现在面向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96%,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出口”带动“入口”,就业招生两旺的局面。
2009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内参刊登了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促就业的经验报道。4月29日,原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平职学院的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5月26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学院召开,总结推广学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先进经验。(魏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