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坛:中西文化碰撞的交响

发布时间:2009-12-24文章来源:文教部 浏览次数:

纵谈中西文化,碰撞智性火花。12月23日晚,我院外语系主任李长亭作客博雅讲坛,与师生共话“语言文化视阈中的形意之辩”。近三百名师生齐聚一堂,共享此次文化盛宴。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和语言、文化打交道,语言在编织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而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语言的差异构成了世界的丰富多彩,由语言衍生出的文化内容更是色彩斑斓。西方理论界对于形式与内容孰轻孰重的争论经久不息,亦见仁见智,李长亭就此话题,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做了一次鞭辟入里的解读。

“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李长亭引入大量英汉异形诗歌来说明形与意的辩证统一关系。虽然英汉语言文字文化渊源彼此相异且分属不同语系,但其构成皆不外乎音、形、意三大要素。因此,在诗歌的创作和审美鉴赏中不仅涉及到诗的音、意层面,还应兼顾诗之形体,诗歌只有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具体化才能使读者“见”诗人之所见,感诗人之所感,也即是孔子所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

不止讲诗,亦树人。李长亭通过对托马斯·卡莱尔作品《文明的忧思》的解读,告诉在场师生每个人都应保持一份本真与完善的自我,而不应成为某种机械文明的“代言人”,否则将丧失本身精神的自治,形同躯壳;并警示大家在追逐自由、挑战传统的同时不能丧失掉人之为人的根本,要自由,更要有约束与责任。最后他号召大家不妨紧依道德意识的灵光,立足现在,把握未来,努力创造形、意双重完满的美好生活。

李长亭用浅显的话语、生动的实例把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彰显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使在场师生对语言文化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吴媛媛)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赵玉坤